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中华传统文化的海上,各科老师们如何成为“摆渡人”?
分享至:
 (11)
 (1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2017-02-27 06:00
摘要:在歌曲游子吟的伴奏下,“妈妈”对即将远行的孩子千叮万嘱,“儿子”出门,走了几步,回头说了句“母亲,您多保重”,在音乐的触动下,眼泪刷地涌出。

这几天,虹口区长青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朋友圈被一张照片刷屏了——照片上,七(2)班的男生小杰正自豪向老师展示自己奋斗了好几天绣出的兰花。让男孩子也爱上刺绣,授课老师彭顺洁挺牛。如今已经是刺绣课程负责人的她,原来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属于“半路出家”。

 

教师,传承文化学养,在课堂上带领青少年驶入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瑰丽世界,启迪孩子思考的同时,更激发情感,滋养言行。在上海教师队伍中,人人都在努力成为优秀的“摆渡人”。

 

“我这个科技老师更关注人文历史”

 

“教了这门课,我这个科技老师,开始越来越关注人文历史”,曲阳第四小学古代船模课程负责人李峰讲述他的成长故事。

 

2011年刚进校当科技课老师的他,从小就爱好做模型,不过当学校开设古代船模课程时,校长袁曼丽老师请他来上,确实有些“赶鸭子上架”。原来,业余爱好与正式上课完全不一样,不仅要参与选择设计制作,成年人和青少年制作难度差异也需精心计算。课堂上,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更需简单明晰讲解我国古代船舶制造,甚至航海历史一一传递给学生,对他来说,最不容易的是给孩子们答疑。

 

“为啥这船里要加龙骨?”“船舱里龙筋为啥是必须的?”……这些问题,他这个军舰模型爱好者,都会花很大功夫去查询,每一个都认真回复。他越来越感受到,这份好奇,已经成为学生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把钥匙,让他们更愿意深入了解、启迪思考。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的学生不满足课堂教的,自己开始学习思考,”李老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配合学校古代船模课程建起的古代船模博物馆,许多学生担任了讲解员,有一次他无意中听到五年级学生邬恺宸讲解郑和下西洋时用的福船模型,“在介绍完船体结构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他说‘中国人的航海探索,传播着文明和和平,这与一些西方国家历史上的行为,是不同的路子’,学生的思辨能力让我挺惊讶的。”

 

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长青学校的实践中,教学成为启迪学生思考的立足点,而教师则伴随着课程一同成长。

 

2005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共同举办了“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学习”全国研讨会,在全国率先推进民族精神教育。市教委德育处与市教研室编印“上海市中小学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教学指导意见”,并建立了一批语文、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等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在文化认同中将语言文字、革命传统、人文历史等融入不同学科之中。

 

2009年,上海编制出版了《中学语文实施“两纲”培训者培训课程讲义》,先对骨干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再由这些骨干教师去培训更多教师,以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2016年,市教研室中学语文学科聚焦古诗词阅读教学,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研活动。其他学科也按照市教研室要求,开展生动活泼的学科育人主题教研活动。这些工作都为当前所开展的“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起,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专门成立小组,就“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开展了深入研究,一套5本的成果集3月正式出版。

 

“与学生一同赏析传统文化之美”

 

宝山区行知小学许多教室的黑板右上角,总有一首粉笔书写的古诗,一周一首,每到预备铃响,学生朗朗吟诵,诗香氤氲。

 

校长姜敏介绍,这是校内一位有着25年教龄的语文老师的做法,一周一诗,一写就是25年。“我问她这么做的原因,她的回答简单又意味深长,”姜校长说,“她觉得古诗词中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千百遍推敲,再经过千百年流传积淀而来,简单背读不能完全体会其中美好,黑板上写一下,随时诵读体味,希望与学生一同赏析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文化教育,如同宝物传递,与真实宝物不同的是,老师们所做的,是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孩子的精神生命,并内化为精神品格、气质修养,令学子受益终身。怀着美好的心愿,一线教师们在坚持,也在探索。

普陀区新普陀小学吴海扬老师执教三年级语文杜甫的《绝句》,声情并茂讲解“两个黄鹂鸣翠柳”  。

长青学校的彭顺洁老师,从小喜欢女红功夫,也有一定基础,担任校本拓展课刺绣课程老师的她,在学校的支持下,还专门去杭州向高级刺绣技师学艺,起针、回针、别针、打籽,练习标准的手势以外,更亲身体会古代艺术技艺的高深。

 

回到课堂,她迫切与孩子们分享。哪些是中国古代刺绣的四大流派,名人名作的来历传说,各类针法的起源流转……学生们听得入了迷。

 

不过,彭老师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就是:男生。“总有些偏见,男生跟刺绣沾不上边,可我觉得对文化的审美不拘泥于诗词歌赋、书本典籍,更不分性别,关键是方式和引导,”彭顺洁说,每次第一堂课,总有男生偷偷说着“好像有点娘”,为此,她想了不少办法。例如,给女生的刺绣底料用丝绸,给男生的选了麻布,用的针也粗一些,降低抵触心理。在她看来,一方面,这可以帮助毛糙的男生磨磨耐性静静心,更重要的是,刺绣是一个细节马虎了可能毁了整部作品的技艺,也可以说是承载工匠精神的具象之一,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体会,为他们的未来埋下小小种子,是她的心愿。

 

“孩子的眼泪让我知道,值得”

 

这几天,嘉定区音乐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易凤林正在写新曲。白露、霜降、大雪、立夏……中华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都有许多诗歌佳篇流传,他希望将其配上曲子,在青少年中吟唱传播更广。

 

早在2008年,他已开始为古诗词配曲并与专业团队合作录制,不仅在全国许多学校中推广使用,也在香港、新加坡等教育界产生影响。

 

易老师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几年前在闵行区一所学校参加“唱诗”的试点活动。班上学生们自己根据所选诗歌编排短剧,有一组学生选的是《游子吟》,一位学生扮演妈妈,一位扮演儿子。在歌曲游子吟的伴奏下,“妈妈”对即将远行的孩子千叮万嘱,“儿子”出门,走了几步,回头说了句“母亲,您多保重”,在音乐的触动下,眼泪刷地涌出。在场的家长、老师里,好几个也留下了眼泪,更在易凤林心头留下震动。他说,“那天,孩子的眼泪让我知道,值得。”

 

中华民族根脉相连,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是教师自觉使命,创新不断。

 

中光高级中学曾开过一门课程专讲“古典爱情”, 希望培育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同时,也将国学文化经典教学融入其中。

 

“柳梦梅和杜丽娘再次相遇为何要在三年后”、“阻碍他们的,是否仅仅是 ‘门当户对’观念”?课堂上,师生讨论热火朝天。 老师万玉本在黑板上写下;“问世间情为何物,死而复生的牡丹亭”,作为本堂主题。讲课中,不仅包含故事介绍,佳句赏析,还有今人对作者汤显祖创作背景的评述。在课程接近尾声时,万老师还播放了昆曲《牡丹亭》片段赏析,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有意思的是,下课铃响,片段没播完,满堂学子都说“老师让我们看完再下课吧”,老师无奈回答“按规定不能拖堂呀”。

 

万老师介绍,当时向学校申请开设这门课,并不是要教学生怎样谈恋爱,而是希望既能对语文知识有所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领悟更多人性、文化上的东西,透过爱情而超越爱情。立足“古典”、“爱情”、“故事”三点,他自己编写课程教材,将中国特有的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整合为“修炼爱情”、“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等多个主题。课堂结合小组展示、问题讨论、视频赏析等多种形式,80分钟的课程,课下通常要准备近4个小时。虽然辛苦,可好几次下课时学生的起立鼓掌,对他便是最好的反馈。

普陀区新普陀小学正推行包括书香润校园、经典诵读、菁菁小擂台和课本剧表演在内的多种形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校不仅希望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希望这些传统文化的能动作用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图片来源:竺林海摄、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