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唯分数,不如体验“学科之美”
分享至:
 (2)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荣 2017-02-21 15:30
摘要: 最近,“减负”二字重热,所侧重侧面多在学多学少,考和不考。“朝花”约得李荣先生此文,以与少年的娓娓答复,独抒深见,或许可有助于我们打开纠结于“多少”“考试否”之外,另一层思考维度。

 

  傍晚通话之后,偶有感触,聊记几笔。一个生活新阶段开始,总会有不少新奇现象,为过去所不知道的,或者仅仅是过去所未经意的,亦未可知。这“新奇”有两种:

 

  一种是惊叹或惊喜,比如新学校的图书馆,有《浮士德》,有海明威,甚至有一般人不大留意的王元化谈话录,可说“喜出望外”;还有3层楼的大食堂,一窗口一菜,宵夜更有玉米,亦是一喜。

 

  另一种则是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课程的何时何地,还需自己留意;无从问起,还需自己设法;自己想了办法,还要多方解释;甚至解释不通,还要自己“消化”。这些其实都不算大事,简单可说是琐屑,但是因为平生第一遭,无从预想,也无从准备,猛然临头,无从措手,也就自然会被无形中“放大”。上海话里的“这事真让人头大”,那意思,那感觉,也正是这样吧。这可以说是“烦”,其实倒还是“新奇”之一种。新生活,你老是找一些“惊喜”,其实并不完整,其中必有不少“烦”,烦就是新,就是未知、未见、未闻。有未知,就有好奇心。只不过一时忙前忙后,还来不及去品味,但心底里,它是在着的。有好奇心,则未始不是一种“喜”吧。此一喜,彼一喜,绝不可取此而舍彼,否则就不叫新生活了。所以,在电话里我反复说,让这个新生活尽量自然地、“原生态”地去展开,你先自然而然地随着它来转,此一喜、彼一喜,都经历经历,看看它的“万花筒”里到底有些怎么样的“花样”可以翻出来。我们在《管锥编》里读到过,大道是个“零”,也就是太一,同时又是万有,关键是让它充分展开,之后又充分地归一,由“多”而“一”,由“一”而“多”,岂不很好?

 

  初入高中,有时候中午见面,笑声盈盈;晚上通电话,却叹息声声。我觉得两者都正常,一点不矛盾。进新学校,磨合适应,半月一月的,是起码。一点不用担心。笑声盈盈,因为新奇新鲜,做了不少过去没做过的新鲜事,增加了新才干。比如这次负责全班的发放校服和收交钱款之类,十分圆满,真不容易,误差在正常值的优质范围内。开玩笑来说,你最起码的“创新创业”能力已具备。


  你说的这一段时间时喜时乐时忧时愁的状态,亦是难得的体验。青年人就是喜怒哀乐的一个轮转轴,情之所钟,正在你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你们可以理解,但要同情,那还早呢,也无必要,反而把一个情字收窄了。据我看来,在这一个轮转轴里,首先就要如上所说,在情绪、感性上让它是一是二地表现出来,即使认为难称“大雅”,比如因为一个想好了的新游戏的“后台”调节不如预想而懊恼,不要以为是“傻”,其实还是生活学习调整的一部分,并没有什么说不出口,表现出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让它宣泄尽了,接下来就可以在理性上是一是二地梳理清楚。


  至于学习,还是千万记住你中考作文中的那个关键词“学科之美”,不要盯住分数不放。每次考试,每个分数,都是美的,只要让它射出“学科之美”的光。你要继续体会化“外物”为己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那一种功夫,不可“心为物役”,而是相反,要“物为心役”。比如,此次的数学考,不说分数已是进入“第一梯队”的前列,就拿你自己分析的那几个错误来说,用“学科之美”来一比照,首先就应该想到学科大师在那样的错失面前的那一份美,最典型的就是爱因斯坦的那一“挤眼”和“吐舌”,那多好玩。其次,就是面对错的那份好奇心,错里有财富,不是说说而已,的的确确的。比如你电话里说的“舍解”、“多解”等等容易犯的错误,平平常常、按部就班地“订正”,当然也算一种,但如果“接过球来”,为我所用,竟以此为题,穿插引申,简明扼要,做一篇“小论文”来代替一般的“订正”,比如“论代数中舍解的几种‘预警’条件”等,订正也在其中,又可以过一过我中学时写毛笔字模仿鲁迅写信的那一种“如临其境”的做一做学科大师的“戏瘾”,同时也有一种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不为求得“喝彩”,而是只求自己“过瘾”。就像我高中时作文最后的那段“随意随性的发挥”,别人划去、批评,我反而高兴。


  其他如语文的古诗文和读小说,英语的词汇,化学、地理的知识,也是这样,想着法子来看一看它们的学科之美,变着法子来尝试各种方法,精读如何精细到“学而时习之”的时有“一身之时”、“一岁之时”和“一日之时”之分,而泛读又如何做到“扫读”,在段落中移目,获取主要信息即可。具体如何做到,只有自己试验。试个几次,就会有体会。但不试,就永远不明白。这一点切记,自古成功在尝试,所以胡适的第一本白话诗集取名就叫《尝试集》,良有以也。


  学校功课多,与我们说的“自我透气”有矛盾,怎么办?上面说的“合二而一”应该是个好办法,先把时间给足学校功课,掌握其节奏之后,就可以在功课里也试着找一找“透气口”,玩乐一下了,唐诗作业中可以有自己的联想和研究;数学错题中也可以有各种易错规律的研究。理性上一梳理,往往缩小包围圈,像你们以竞赛题为主的日常数学测验,我们真是要举双手欢迎它。说老实话,本来担心学校数理化偏容易,一个你吃不饱,一个应试层面上需要自己补充。现在这样安排,这个担心就可不必,你的自我拓展就更可以摆脱应试,走到科学的学科层面了。至于分数,千万不可顶在“天花板”上,只上不下。或上或下,才有弹性,弹性就是生命力。此点,切记切记!

 


组稿:徐芳  编辑:伍斌  图片来源:新华社 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