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听讲 | 格莱美奖获得者吴彤:笙的声音里,有四种中国精神
分享至:
 (6)
 (1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蓓 整理 2017-02-19 12:37
摘要:让全世界的人知道,在笙的声音里,有一种中国的美叫“清”,有一种中国人的人格魅力叫“正”,有一种节制叫“德”,有一种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叫“和”。

近日,第59届格莱美大奖揭晓,马友友、吴彤创团组建的“丝绸之路合奏团”凭专辑《歌咏乡愁》获得了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

以下是笙演奏家吴彤曾经在“一席”演讲中所讲述的他对于笙这种乐器的独特感悟。


父亲去世多年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笙

 

我生长在一个民族管乐世家,我们家从事制作和演奏笙这种乐器已经快100年了,我是第四代,我最小。

 

我5岁的时候吹的第一个笙,是我爷爷做的,第二个笙是我爸爸做的,现在吹的这个笙是我姐姐工厂的师傅们做的。所以好处是,我这一辈子在乐器上好像没花过钱;但是坏处是,这个乐器似乎天生就要我付出心血,不吹都不行。

 

小的时候,老实讲我非常恨这个乐器。我父亲上班、妈妈也不在家的时候,我父亲就会留下10盘录音带和一个录音机,只要我放学回到家,就得摁下录音键开始练琴。要是不练的话,我爸回来一查录音带就知道,然后就是非常严厉的惩罚。

 

我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这个乐器呢?大概是在13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得了全国民族乐器少年组的第一名,我爸好像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对我笑了,我觉得特别开心,原来这个乐器可以让他开心。

 

但接下来我还是要练琴,漫长的下午好像过不完似的,小朋友在外面玩,开心地笑,我赶快得把耳朵堵上,面对墙上贴的一张张用毛笔写的谱子,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吹。

 

吹烦了,我就开始乱吹,反正不吹是不行的,因为录音机还在录着呢。后来才知道,那种瞎吹、乱吹,原来就是即兴演奏。即兴演奏给我的感觉太开心了, 这种自言自语,使我不再觉得孤独,好像一下午很快就过去了。我演奏完了以后,音乐好像带我去做了一次很远的旅行,我想让它去哪儿,它就带我去哪儿。 从那以后,我开始主动演奏笙。

 

直到我父亲去世很多年以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笙给我带来的,并不是我父亲跟我讲的,这是我的一技之长,是我安身立命的方式;而是它带给我很多回忆,我和我父亲之间的点点滴滴。现在我每一次演奏这个乐器时,都觉得他好像在天上看着我,所以我觉得自己多了一份责任,也多了一种使命。

 

总而言之,我好像再也离不开这个乐器了,我在全世界巡回演出,都会拿着这个乐器,因为它已经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现在这个时节,正好是演奏笙的好时候

 

我从5岁开始吹笙,到现在快40年了,可是在过去的3年当中,我才刚刚开始认识这个乐器。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原因。

 

中国这种特有的乐器笙,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和它有关系——滥竽充数。笙在3000多年的历史中,有过很多的名字:笙、竽、和巢、凤吹、凤鸣、采庸、云和,好多好听的名字。

 

刚刚过去的中国春节是在正月,正月之后的十二个月,对应的是中国的十二个音律,而在笙的历史典籍中这样写道,“笙,太簇之气,正月之音”。

 

为什么是太簇之气呢?现在我们最常用的是D调笙,后来我一查才知道,原来钢琴上的一个音D,相应于中国的十二音律就是太簇,而太簇就是正月的音。笙就是给正月准备的这样一个独特的乐器,所以现在这个时节,正好是演奏笙的好时候。

 

竹字头的笙,其实它是一个通假字,通生长的“生”。我们的世界,万物生长,而从笙的结构上来说,下面是笙斗,里面是它的发音器,叫簧片。而这个簧片上面的部分叫笙苗,当我们演奏它的时候,一呼一吸就是一阴一阳。

 

我们演奏的这个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就是种子,长出来的是万物,其实我每一次吹笙的时候,都希望用笙这样一种和谐的声音,去影响到人,影响到人和自然的关系。

 

笙的四种精神,也是我们祖先对完美人格的一种期待

 

这几年,我查阅了很多古籍,又通过我自己演奏的经验,总结出笙有以下四种精神:和、德、清、正,其实这也是我们祖先对完美人格的一种期待。

 

“和”,其实就是中国笙的最早的名称。在甲骨文的殷商时期,这个“和”,其实就是笙已经出现了。

 

所以你看,我们祖先对“和”的概念并不是单独的一个字,并不是说我们表达一个音,其实它表达的是我们祖先对于人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一种期待。鸡犬相闻,老子讲天人合一,儒家讲中正平和,而“和”其实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它可以圆融一切。

 

笙,在乐队里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3000多年来,无论是在春秋战国时庞大恢弘的宫廷演奏场面里,还是唐宋明清的民间音乐包括地方戏曲中,甚至在现在的民族乐队中,永远都有笙的身影。

 

就因为它可以中和中国的很多非常有特点、有个性的乐器,比如唢呐、二胡、琵琶、三弦,每一种乐器当它独奏的时候,都有非常鲜明的地域色彩,而当它们同时在一起演奏的时候,好像多少有一点格格不入,于是笙就在其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

 

笙还有一种技术,叫做传统和笙。笙的每一个音都是由两个音或者是三个音组成的,所以我小时候开始吹的时候你不知道有多难,但这其中恰恰就表现出我们的祖先对于人和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的期待。

 

笙的第二种精神是“德”,“德”字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品德,怎么跟乐器有关呢?这还得从我对这个乐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误会说起。

 

我一直觉得我好像学错了乐器,因为笙没有小提琴那种滑音,那种如歌的、优美的、浪漫的东西,也没有唢呐的那种高亢、鼓的那种振奋,这些笙都做不到。所以我很懊悔,自己学了这么一种乐器。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这是晋朝的潘岳写的文章,叫作《笙赋》,专门给笙写的赋。他怎么形容笙的音色呢?他说,“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疏音简节,乐不及妙”

 

我突然觉得,这说的还真的就是笙。笙是直的,但是它不僵硬,它可以弯曲,这就像人的品德,刚正不阿,不谄媚妖娆。这种简单的表达,说出了笙的境界。我突然想起来,《论语》里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突然觉得这种乐器太有意思了,我学对了这个乐器。

 

我查阅古籍的时候,还找到了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于诗经的《小雅•鹿鸣》,里面讲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说的是君王在宴请群臣的时候用笙来演奏,整个过程非常开心和快乐。你想想,它不是摇滚乐,不是锣鼓喧天,而是用笙这样优雅地、有节制地来开晚会。

 

还有一个例子来自于南唐主李璟。他写了一首诗,当时唐朝的盛世已经不再,而南唐偏安一隅,内忧外患,李璟在诗中写道:“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他用彻夜演奏笙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忧伤。

 

所以你看,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中国的古代文人都习惯于用笙来细腻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笙作为一个样板,可以折射出我们中国人的智慧 笙的第三种精神叫做“清”。

 

《道德经》里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笙在很多唐诗里都出现过,比如,“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凤凰”说的就是笙,刚才说了笙有很多名字,凤笙、凤吹、唤凤,笙为什么总和凤凰、神仙联系在一起呢?

 

这就要谈到笙这种簧片乐器里有一个很大的秘密。 笙在差不多18世纪的时候传到了欧洲,从那以后才有了另外一些簧片乐器的出现,比如口琴、手风琴,包括管风琴中后来也加了簧片。管风琴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但之前是没有簧片的。

 

笙传到了欧洲,但唯独其中有一个精妙的地方,欧洲人没有学到。这个地方,就是笙的簧片上有一层绿色的涂层,这个涂层是什么呢?笙的簧片是用铜做的,铜本身是黄颜色,为什么变成了绿色呢? 因为吹笙的时候,我们一呼一吸会有很多水汽附着在簧片上,时间久了以后会生锈,笙就不能吹了。

 

于是,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宗发明了一种方法:用一种五音石也叫五色石,加水研磨出一种绿色的浆,把这层绿色的浆涂在簧片上,就变成了天然的氧化铜,所以簧片就不会生锈了。

 

这层绿色的浆不但起到了让笙的簧片可以自由运动、保护簧片的作用,还起到了让笙的音色更加空灵的作用。所以你听笙的声音,不是口琴那种孤独而浪漫的声音,而是一种幽雅清灵的声音,就是因为有石粉和金粉发出的这种金石之声的共鸣。

 

在古代,笙吹出来的声音可以模仿凤凰的声音,它的音色这样空灵,其实是因为这层绿浆带来的。而“清”也是中国人对自然或者说对音乐的一种极端的、有特点的美学表达。

 

笙的第四种精神是“正”。中国人讲中正平和,而笙这个乐器它的音准很准。

 

不是说它不需要调音,一个笙调音需要两个多小时,但当你在演奏笙的时候,你感觉跟它相互之间又多了一些默契,多了一些信任。

 

可以说,笙是最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一种乐器,或者说,笙作为一个样板,可以折射出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折射出它对全世界人类文明的贡献。

 

我希望这样一种独特的中国声音能够被更多人听到,让全世界的人知道,在笙的声音里,有一种中国的美叫“清”,有一种中国人的人格魅力叫“正”,有一种节制叫“德”,有一种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叫“和”。


栏目主编:龚丹韵 图片来源:搜狐娱乐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