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俞立中,亲历苏州河治理
分享至:
 (5)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7-02-17 13:16
摘要:多少个日夜,俞立中醒来,首先听到的,是不远处苏州河的声音。 夜里河水轻轻拍打堤岸,雨天水滴落入河流,船只开过时柴油机轰鸣,码头上工人劳作喧闹。种种关于苏州河的声响,构成一段无字的歌谣,在俞立中童年时哄他入睡,青年时见证他苦读,也在如今陪伴花甲之年的他散步。 苏州河的声音,成了俞立中最熟悉的上海声音。而曾参与苏州河治理的经历,更让他与这条河的命运彼此呼应。所以即便有时离家千里,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在他乡看到一条河时,蓦然会想起苏州河——这是城市人的乡愁,也是上海的象征。

 

河边


苏州河,横贯上海市中心,自北新泾至黄浦江长17公里。两旁工厂林立,码头栉比,是全市重要内河航道。资料显示,苏州河肩负着百余平方公里流域内的雨水排泄,并承受着每天数十万立方米污水的排入。20世纪初,苏州河水清质好,鱼虾繁多。当时闸北自来水厂及沿河工厂曾以苏州河水作为水源。

 

清澈的河流,孕育着上海最初的活力,也吸引人们安家立业。早在曾祖父这一辈,俞家就在位于今北京路、成都路的联珠里安顿下来。这是一片石库门里弄住房,离苏州河两三个街区。苏州河水潮起潮落的声响,是这一带居民日常起居的背景音乐。

 

由于水路便捷,且大量工厂均沿河而建,因此沿着苏州河,都是纸张、面纱、皮革货运往来装卸的码头。随着码头应运而生的,是一溜以处理零散货物为生的小店。如同环聚在犀牛身边,以大兽齿缝里食物残渣为生的小鸟一样,这些小店,也依靠来往苏州河的货运船而生。

 

少年时代,俞立中经常步行,从家里出门到苏州河边,在附近的小街上,找寻这些小店铺。

 

最常去的,是棉纱店,俞立中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棉纱店里帮着拆纱头,以此打工赚点小钱。得了几分钱后,少年们转手去纸张铺或者皮革铺,买些边角料的纸张,回家装订成草稿本; 或者买些边角料的皮革,配上把手,做成弹弓,可以玩很久。

采集沉积物样品-上海南汇潮滩-1994年


粪船


然而河边的码头,带来的并不都是趣味。日日与居民相邻的,还有一个粪便码头。这是一个人人避之不及,但也习以为常的存在。

 

晨曦初露,粪便车就推进了弄堂,挨家挨户收马桶。将污秽倒出后,马桶里放一些毛蚶壳,以增加洗刷时的摩擦力。当时,上海的清晨,千门万户的主妇都做同样的事,一日之计,便都是在一片彼此类似的声音中开始。

 

刷刷刷刷。擦擦擦擦。

 

似乎是为了固化人们对这件事的认知一般,学校也会组织孩子们去参与劳动。上初中后,俞立中担任班上的劳动委员,就曾经去联系环卫所,大年初二带领同学跟着环卫工人,去收集粪便,然后推着粪车去码头,将之汇入粪船。

 

每个人都在忍耐,没有人敢想过改变。似乎这一切都是自来就有的,似乎生活就该是这样子。那码头终日散发臭味,但在石库门居民大部分都没独立煤卫设施的时代,谁都明白,必须依靠这恶臭的码头,才能保有自家屋内的洁净。

20世纪末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调研


转折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在这座城市中,没什么是不可改变的。

 

1978年,俞立中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从此离开生活近十年的黑龙江长水河农场,再次回到上海、回到课堂。华师大的校园也比邻苏州河,这一次,这条河流将见证的,是俞立中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变。而俞立中,也将见证苏州河的一次重要转变。

 

此时的上海,百废待兴,而苏州河,也亟待治理。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每天要向苏州河排入140余万吨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形成了一条自河口至华漕长达23公里的常年黑臭污水带。每到雨季,苏州河翻腾出下水道般的气味,且随着污染逐年加重,市区河段终年黑臭,曾清澈得可以作为饮用水的苏州河内,已经鱼虾绝迹。一度,沿河的住户根本不敢开窗。位于河口处的上海大厦为了隔离苏州河的臭味,甚至动用了外汇急购密闭进口钢窗。

 

虽然母亲河的难处备受重视,早在1956年至1965年间,上海市市政工程局苏州河工作组和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对苏州河治理,先后进行了调查研究,编制了6次污水治理规划;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市规划院又编制了上海市污水系统规划方案,但真要根除污染问题,谈何容易。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痛下决心,开始实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这一分三期、总投资140亿元、耗时20年的工程,被誉为上海生态环境“第一工程”。此时,苏州河边的居民、已经成长为华师大教授的俞立中,参与了这一过程,对苏州河的底泥进行研究。


底泥


专家们在苏州河的不同河段打了百余个样孔,显示了河流底泥从基底土黄色逐渐变成黝黑色的过程,污染底泥的厚度从20厘米至2米多不等。码头附近的污泥成分里,多有麻布包、碎煤渣、塑料袋等等,像一个小型垃圾场,也恰好忠实记录了上海发展的痕迹。

 

这些受到污染的底泥中以由生活垃圾降解、腐烂而成的耗氧性有机物居多,铜、铅、锌、镉等重金属峰值含量严重超标。由于大量耗氧性有机物吞噬河中氧气,让苏州河逐渐丧失自净能力,还促成铁、锰与硫结合,使河水黑臭。经研究,在苏州河治理后期,对污染底泥进行了大规模疏浚。到2012年,疏浚河道全长16.355公里,疏浚黑臭底泥及各类垃圾130万立方米,黑臭底泥清除后,苏州河的水深平均增加了1米以上,河道的防洪调蓄能力明显增强,河道的通航更加通畅。

 

在当时参与为“母亲河”发展出谋划策的“头脑风暴”中,俞立中提出了“交融、多元、活力”的设想,希望“未来的苏州河应该有一个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结构和布局,并且同时能实现商业、办公、住宅和交通等多种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河岸资源”。

 

曾经留学海外的俞立中还补充说,纽约哈德逊河口开发项目总投资2.8亿美元,17年后开始盈利; 波士顿海军码头再开发工程总投资1480万美元,9年后才开始盈利,“滨岸带开发是费时费力的工程,因此,我们要为未来苏州河的崛起预留时间。”


散步


少年时代,从联珠里走到南苏州河路去玩,码头虽多,河水却是不臭的。等到住在华师大周边时,河水浑浊,黑臭得令人掩鼻了。经过截污纳管、底泥清淤,苏州河变了。这种改变,又不啻是一次回归。

 

如今傍晚,俞立中休闲时沿河散步,苏州河又已经不臭了。他看到河道清澈,偶然还有鱼儿游过。购房住到新闸路后,俞立中再次做了苏州河边的居民。这也是一次回归。

 

少年时代和中年时代,苏州河上传来的声音总是热闹的,是各种码头上装卸劳作的声音、机器马达的轰鸣。如今苏州河边是静悄悄的。沿岸172处原材料、农产品、垃圾、粪便码头结束历史使命;危棚简屋大批拆迁;河畔“绿带”不断延伸,原有的厂房变身博物馆或者创意园区,曾经是运货的栈道成为人行步道,绿植遍布,景观宜人。

 

路灯将柔和的光打下来,铺在受潮汐影响而不断波浪拍动的苏州河面上。倘若如俞立中一样,饱含着感情侧耳去听,就能听见,这是上海脉搏跳动的声音。

 


本文编辑:沈轶伦 图片来源:新华社、 俞立中供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邮箱:shenyl032@jfdaily.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