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观察 | 整顿培训机构之外,学生补课问题还需谁作反思?
分享至:
 (17)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7-01-16 05:34
摘要:针对教育培训机构,除迫在眉睫的整顿行动外,更需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各方反思的,是为何出现了这个庞大而畸形的市场,以及如何用真正有效的措施实现“正本清源”。

 

继一年前讨论“儿科看病难”后,昨天的市人代会浦东团讨论现场,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再次插话提及“减负”问题。连续两年同样场合、同样形式,从孩子的“身病”关注到孩子的“心病”,话题很快“引爆”了会场内外,而思索更应延伸至问题深处。

 

去年初困扰许多人的“儿科看病难”,根本的肇因来自庞大需求与稀缺资源的严重不匹配。加之儿科医生工作压力和强度奇高,通过学术成果“出彩头”、通过药品提成“赚外快”的机会较少,使得从纯粹市场的视角看,做儿科医生的“性价比”很低,医院开办儿科的动力也不足。久而久之,供需不平衡不断加剧,儿科资源陷入“越需要越稀缺”的怪圈。

 

供需不平衡,既有需求激增的客观困难,也有“市场失灵”的因素——如上所述,如果一味按照“市场标准”来衡量,成本高、收益小的儿科,自然成为了一个包袱。而从这个角度看,今年大热的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恰恰提供了一种相反的镜像:中小学校内或是“照章减负”了,或是“提升进度”了,但孩子们应对激烈升学竞争的压力犹在,提升竞争力的“需求”犹存。课外培训市场的风生水起,无疑切中了紧迫需求,可谓又精准又高效的“市场选择”。

 

但正是这种看似“市场决定”的状况,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及其家长陷入泥潭。所谓“应市场需求而生”的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则渐渐从“学校教育的补充”演化成了“学校教育的翻版”,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学校教育的替代”;而这个日趋庞大的市场一旦缺乏有力监管,便极易导致鱼龙混杂。

 

一段时间来,社会针对课外培训市场争议不断,甚至出现民事纠纷,以致高层终于要在人代会场合中公开发话,表示这个市场“必须整顿,必须净化”。

 

市委书记的“重话”,显然需要监管部门加紧行动。但要真正解决韩正提出的学生“减负”这个“应该放在第一位”的问题,单单整顿培训市场还不足以解决根本,单单靠教育主管部门行动起来恐怕也难以扭转大局。

 

除迫在眉睫的整顿行动外,更需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各方反思的,是为何出现了这个庞大而畸形的市场,以及如何用真正有效的措施实现“正本清源”。

 

很多时候,来自市场的问题,倒需要从市场之外找原因。事实上,为学生“减负”的呼声持续了至少10余年,主管部门针对课外培训行为的管理也是费尽心思,但政府部门针对“体制内”的苦口婆心,并不能阻止“市场”回潮。

 

同时,也不排除有一些中小学校和教师,则把“学生减负”变成“学校减压”,课堂内的课业压力是减少了,但相应的压力空间反而转移到了课外。当越来越多家长转而“求市场”,变相“喂大”培训市场也就无可避免。

 

显然,对学生“减负”的反思,终究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回到本原,检视正规教育环节存在的疏漏和短板。而社会各界尤其是众多家长的思维与观念的更新和改变也是必不可缺。比如家长也需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焦虑,避免让焦虑情绪成为畸形市场的变相“推手”。

 

另一方面,教育领域如今出现“市场失灵”,也需要人们对部分领域的“市场化”再作反思。

 

“市场化”一度是许多领域寻求改革时找到的第一方向,甚至是一条捷径。但不同领域情况千差万别。教育作为一项公共性较高的事业,不可能与市场“绝缘”,也应当充分借助市场力量,但毕竟不能完全“走市场道路”,遵循“市场逻辑”。

 

因为,市场并不一定带来“均衡”。尤其当所谓的“市场逻辑”可能对公共性、公平性造成误伤时,更需三思而后行。

 

对这一点,去年的“儿科看病难”问题已经给予了提醒,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再次提出反思,而对其他种种领域,同样都有可资思索的启示。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