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知沪者也】东方渔人码头,老上海的鱼市场
分享至:
 (5)
 (1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坚忍 2017-01-16 09:02
摘要:上海鱼市场的码头岸线长200多米,有5个卸鱼码头,另有1个是等待卸鱼船的停泊码头。卸鱼时,地上湿漉漉的,是冰鲜鱼的冰融化了,场内寒气重,夏天人走过清凉无汗,冬天却冷飕飕地冰凉刺骨。场内鱼腥味也浓烈,反正随风飘散,渗透在空气中,附近的丹东路江面轮渡上的摆渡人,江浦路上的行人,杨树浦路驶过的28路电车上的乘客,无不被海腥阵阵呛鼻。而这片市场,如今犹如盐溶于水,融入了渔人码头的700米滨江大道和商务办公楼群。

杨浦东外滩,位于江浦路杨树浦路的上海鱼市场,又称江浦路鱼市场,始建于1938年,曾是上海叫得响的老鱼市场。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十多年间,我在复兴岛渔业公司渔船当出海船员。一般每隔半个月,当渔船从东、黄海载着海鲜而归,有时当天去鱼市场卸鱼,有时隔天卸鱼。我们船员习惯将卸鱼称为“放船”。那时候的渔船是冰鲜船,吨位也就250到300吨,出航装好满仓的机冰。返航呢,如果渔汛期间,那么就像歌儿唱的“晚上回来鱼满舱”;不是渔汛季节,就是一半舱里装鱼,一半舱里还是出航时装的冰,原封不动地带回来了。

 

上海鱼市场的码头岸线长200多米,这一段黄浦江地处要津,堪称黄金水道。有5个卸鱼码头,另有1个是等待卸鱼船的停泊码头。鱼市场的堆场面积7000平方米,呈长方形,前后用数十根水泥柱子支撑着,不卸鱼的时候,空旷得像个足球场。卸鱼时,地上湿漉漉的,是冰鲜鱼的冰融化了,场内寒气重,夏天人走过清凉无汗,冬天却冷飕飕地冰凉刺骨。场内鱼腥味也浓烈,反正随风飘散,渗透在空气中,附近的丹东路江面轮渡上的摆渡人,江浦路上的行人,杨树浦路驶过的28路电车上的乘客,无不被海腥阵阵呛鼻。

 

卸鱼的过程是这样的:放船靠上鱼市场码头后,早有一拨人,有男有女的,拖着卸鱼机械,七手八脚地搬上甲板,打开鱼舱门盖,在上面架起起吊机,搭好黑色的橡皮传送带。几个身穿雨衣雨裤的精壮青年男子,带着一叠竹笸篮(箩筐)和钉耙下舱。舱里的鱼货是一层鱼、一层冰,层层叠加上去的,鱼有平铺散装的,亦有木箱箱装的。遇到散装,他们就把鱼耙进笸篮里,堆成四五个一组,系好上面抛下来的绳子,起吊;箱装的,叠上六七箱,扎好绳子,也起吊。笸篮,可装半担,50斤;鱼箱,装40斤。这样为的是好计数。站在从船上到鱼市场堆场间,长70米左右的传送带两旁的,是清一色的身挽橡胶围身,脚穿长统靴,手把铁钩子,将辫子塞进白色圆布帽里面,一双俏眼忽闪忽闪的“花木兰”。这些姑娘的任务,是用铁钩拉住传送带上的箱子和笸篮,防止它偏离方向;同时把在传送中滑出来的鱼,用钩子一戳,然后手一拨拉,又回到箱子和笸篮。

 

船多的时候,一个码头靠2条船,一个里档,一个外档,一下子10条船一起同时卸鱼,大干快上。会不会混?不会,一个码头两拨人马,两条传送带送上来,里档船的鱼堆左面,外档的鱼堆右面,中间留一个空儿,走人。日卸鱼量高时可达数千吨,这种事发生在渔汛期。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夏秋三季的渔汛亦如此,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过个把月的工夫。当年春季黄鱼汛,四五天就把舱装满了,装不下的就堆在甲板上,卸鱼时整个堆场望过去,黄灿灿的一大片,叫人喜欢的紧;夏天带鱼汛,也就八九天就回了,把堆场映得亮晶晶的,银光流转;秋天的青花鱼(上海人叫“青占鱼”)汛,堆场上一派天青色,宛如海波荡漾。但大多数的非鱼汛时,鱼获量中等状况。比较不济的是冬日“三九”天,在冷风寒浪中颠簸了半个月,捕获的尽是些杂鱼,产量少,卖价低,放船鱼市场卸鱼,仅仅2个小时就够了。

 

船靠鱼市场码头后,除大副留下看守外,因为卸鱼一般得半天,乘这个空闲,我们都上岸。去哪儿呢,平凉路通北路八埭头,有八埭头菜场、棉布店、点心店、书店、影剧院等等,人称大杨浦南京路。我一般做几件事,理发或看电影,逛新华书店买书。

 

然而,并不是每次放船都可以离开。某次返航前,我们船逮到了一头重千斤的大鲨鱼,分割下舱不可能,好在是深秋,气温不高,我们就放在甲板上带回来。在鱼市场卸鱼时,他们的只能吊几百斤的设备显然用不上,我这个轮机员下舱开了柴油机,甲板上的水手长合上吊机开关,用钢丝绳卡紧头和尾巴,把这个庞然大物吊到堆场的卡车上,运到里面去切割。我们跟着去看了,雪白的鱼肉分成一块块的,是做鲨鱼羹的好料作,红殷殷的血流了一地。最惊奇的是绛红色的鲨鱼肝,竟有60多斤重,装了满满的一笸篮,拉去炼鱼肝油了。

 

卸鱼结束,卸空了的船身浮了上来,身轻如燕。船长拉响汽笛,驶离鱼市场。我们小青年拿着大扫帚、橡皮水管龙头,下舱内清洗。饭师傅生火烧饭。两个烟囱,大的是柴油机排出的灰烟,小的是炉灶排出的炊烟,在鱼市场上空飘摇,像是一只在挥别的手。

至2006年,鱼市场与所辖的冷冻厂,及其400个水产商铺,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开工的东方渔人码头项目陆续转移,腾出地块。至此,鱼市场前后共存在了68年。

现在,鱼市场已“蝶变”成新建的东方渔人码头的主体部分之一。它的旧址犹如盐溶于水,融入了渔人码头的700米滨江大道和商务办公楼群,杳无踪迹。但在码头边,有两个地标式的建筑,一个高耸入云达100米的高层建筑,顶部的“鱼头”对着苍穹,呈“跃鱼”凌空而起的状态;另一个长70米的平躺着的低层建筑,头部椭圆形,尾巴如桨,呈“卧鱼”欲入江遨游的状态。这两条“鱼”的六角菱形和长方形的玻璃幕墙,在对江浦东升起的太阳的映照下,亮点七彩斑斓,仿佛一爿爿鱼鳞在波光里闪耀,似乎在提醒后人,这里曾经是樯桅林立,船进船出,鱼货成山,海腥弥漫的老鱼市场。

 

漫步在东方渔人码头的滨江大道,江潮轻拍着堤岸,隔数米直立的古朴笨拙的煤气灯,一簇簇一丛丛的芦苇随风摇曳,再现了当年杨树浦在上海开埠初期的风情,能不教人思绪万千?

 


本文编辑:沈轶伦,图片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邮箱:shenyl032@jfdaily.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