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听讲 | 今天的社会,哪种人称得上是“君子”?
分享至:
 (9)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蓓 整理 2017-01-10 06:43
摘要:很多家长经常跟我说,我的孩子在这里读《论语》《孟子》,可是做这样的人到社会上去吃亏了怎么办?

 
日前,首届“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举行,来自上海、北京、香港、澳门等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君子养成”这个中国现代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


倾听内心,连接天地,是谓君子

罗建平

(华东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关于君子的起源,我是从文字学角度去理解的。
   

“君”这个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尹”,一个是“口”。“尹”字一撇,在古代是权杖的意思,表示治理,“君子”最早的含义就是治理。所谓“君临天下”,也有着治理的含义。“君子”的治理含义,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道德上的治理。
   

这个“口”一般认为是发号施令,但也有一些文字专家认为是听取神圣的声音,就像日本汉学家白川静所说,它是一种神圣的灵符。这种声音在古代是来自天上的,是神圣的。很可能最初它是指能够听取天上神圣天命的那个王,或者那个贵族。这么一个古代的王,他同时也是一个巫师,所以他能够倾听神圣的声音。听取天上那个神圣的声音,后来就转换成为倾听内心的声音。这种内心声音又逐步演化为一种道德的修养,而不再是外部的一种形态。
   

那么君子在倾听内心声音的时候,自然有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后来就成为我们称之为“德性”的东西,或者是后来所说的“道德”。这种内在的“德性”和古代希腊人讲的“德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古希腊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德性,但这个德性有高低之分,最高的德性再加上治理,就成为贵族。所以说,我们的“君子”和希腊的“贵族”是遥相呼应的。
   

我们在具体分析“君子”的原型的时候,会发现它原始的含义是“连接”的意思,连接什么呢?连接心灵,或者说是心灵和神圣世界的一种连接。把这种词汇上的连接和“君子”对应的话,我们发现“君子”也是一种连接,它连接的是天、地、人。
   

我们说,“君子”有各种各样的品德,但最主要的品德就是天地相合,就是《周易》中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品德。凡是与天地阴阳相吻合的都是君子的品德;反之,如果相违背的,就是失位,就是小人。
   

总的来说,“君子”的概念就是要顺从民意、顺从民心,是这么一种道德和德性。

 

“当代君子”的三大要素

张汝伦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传统社会的君子和现代社会的君子要求不一样,那么,“当代君子”主要包含哪些要素?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以天下为己任。所谓君子,要有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有对人类的关怀,读书不是为了进哈佛、进北大,而是要为人类做些事情,这是我理解的“君子”。首先要培养这种品格,没有这种品格的人,谈不上君子。
   

第二,特立独行,有批判意识。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断,尤其是现在的传媒铺天盖地,形形色色的流行意见让人不知所措。所以我想,一个特立独行的君子,对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批判意识,有自己鲜明的主张。
   

这一代的很多年轻人缺少理想,他们人生的第一排序就是“利益”,人如果第一考虑利益,就不会有理想。比如说现在的有些学生,从7岁开始就养成了患得患失的思维,只关心我这次成绩排名是第一还是第二,拿的是一等奖还是二等奖,这些并无太大意义的事情,却把它看得那么重,这样的人长大了以后格局一定不大。
   

30年前,杨振宁先生来到复旦大学,当时我还是一个学生,他在台上致辞的时候,回头问谢希德校长:复旦大学的学生为什么要做那么多作业?有没有必要?当时物理系的学生做作业要做到晚上1点多,每天都是如此。这样做,虽然考起试来如履平地,但人废掉了,因为人成了做题的机器,不再有想法,不再有思想。
   

第三,君子不器,我们要破除过分强调的专业化。中国为什么缺少大师?中国为什么缺少真正的思想家?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现在一直强调专业,专业是要的,可是要想成为超一流的专家,关键在于你有不寻常的见识。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川秀树,因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而获奖,他在自传里提到,他之所以能够发现介子,是由于读中国的《庄子》得到了启发。所以归根到底,只有通过对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研习,才有可能触发创造性的思维,否则的话,不可能有创新。
   

总而言之,在当代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君子?第一,有天下情怀。第二,特立独行、有独立人格。第三,达到真正的“君子不器”,不能只停留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上,这是没有意义的。

 

功利主义的雾霾在侵袭教育界

胡范铸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谈“君子养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君子?君子养成何以可能?
   

前几天,全国多地重度雾霾,雾霾由北向南席卷中国大地;但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另一种雾霾也在侵袭教育界,那就是社会上的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风气。我们有没有抵御雾霾的勇气?似乎有,但其实很茫然。在雾霾中,我们除了戴上口罩,别无他法。同样,面对社会上的种种精神思想的雾霾,我们当代教育何为?
   

所以,我们需要从传统中去寻找我们的力量。我理解“君子养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但问题是,传统的智慧何以获得现代的表达并且得到实现?
   

我以为,古往今来,对君子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最简单的理解,君子有三个特点:仁、智、勇。那么,“仁、智、勇”用今天的话来说应该如何表达,这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现代教育提出了三点目标:第一,成为终身学习者;第二,成为社会生活的独立思考者;第三,成为国际社会的参与者。我们的君子养成何以与这种当代精神衔接?
   

按我的理解,从“仁、智、勇”三者来说,“仁”,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或者说中国文化价值对于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西方常常批评中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确实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那种宗教信仰,但如果把“信仰”理解为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话,最深刻的信仰就是解决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那么中国人自然有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是什么呢?中国人生命的根本意义是生生相系,生命的意义是传承。
   

至于“智”意味着什么?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强。“勇”意味着担当,能够行动,比如说抗击雾霾,我们有多少行动?行动要从自己做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君子养成,也是制度问题

鲍鹏山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

 

我在浦江学堂教孩子们读传统文化经典,希望以传统文化里的传统美德,让下一代成为谦谦君子。
   

但是很多家长经常跟我说,我的孩子在这里读《论语》《孟子》,可是做这样的人到社会上去吃亏了怎么办?为什么我们的家长会有这样的担心?因为他们觉得,一个好人在这个社会上难以立足。很多时候,如果你要有所担当,如果你要主持正义,那么你可能会付出非常巨大的代价。
   

这其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在强调培养君子的时候,我们在强调文化、文明和道德的时候,还要特别强调我们制度上的完善。
   

道德问题有时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一个制度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君子要强调个人的修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君子最终还是要更多地关心社会,如果一个君子只是待在家里,只是在一个私人的小圈子里读书、写字、画画,那就太狭隘了。
   

人能弘道,我们很多时候觉得这个社会没有公道,在自己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总是说这个社会的公道在哪里,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当别人碰到不公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公道就在我们退缩的一瞬间消失了。其实,我们自己就是土壤,就是培育公道的土壤。
   

所以,我们应该形成合力,努力促进这方面的建设。

 

君子就是要克制个人的一些欲望

钱定平

(跨学科学者)

 

一个国家如果全是小人的话,国将不国;如果我们这个国家要走向文明,就需要大量的君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大力提倡“君子养成”。
   

中国人提出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大大早于西方。西方的“绅士”是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提出来的,西方一位社会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文明的进程》,其中说,“文明就是自己限制自己程度的发展”。从这一点来看,既然文明的进程是人类要限制自己,那么培养君子,就是要限制个人的一些欲望。
   

实际上,在《论语》里,孔子设定的“君子”和“小人”的对比非常多。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怎么样培养君子,但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就让你不要做小人,而要做君子。“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意思是说君子通达于仁义之理,而小人通达于财利。你不要“下达”,不就是往君子靠近了吗?
   

那么怎么培养君子呢?就是要尽量克制自己种种的个人欲望,向好的方向、向全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迈进,这就是中国培养君子之道。
   

我觉得,今后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看GDP,不仅要看修了多少高速公路或者多少高铁,还要看培养出了多少“当代君子”,要把君子的培养落实到实处。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努力培养君子,应该造成社会上有一种舆论氛围,明确传播这样一种价值观:我们要做君子,千万不要做小人。

 

我们的追求是建立一个君子社会

邓国光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一直在整理唐文治先生的文献,唐文治先生生于清朝末年,是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大师,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第十一任校长。1938年的时候他就在上海提倡君子教育,70多年前,他在上海提醒广大的年轻人,“要有风骨,抵得住金钱的诱惑,维护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同时他又指出,要有一种包容的精神,把西方的文明收纳在我们的世界里,使之重新焕发光彩。
   

唐文治先生用了50年的时间来提炼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他说培养君子有内外两方面。君子的外在培养,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一种善,一种出于良知的善。君子的内在培养,则是要在艰难的环境里去面对和解决种种困难。
   

他尤其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是基础,学问为屋宇墙垣。未筑基础的屋宇墙垣,势必在风雨飘摇中不能久固”。他亲自向全校学生讲授经学,十多年从不间断。他编的课本有《曾子大义》《大学大义》《中庸大义》《论语大义》《孟子大义》等,并编了《人格》一书,作为道德教育的范本。
   

刚才有家长说道,这个社会不断出现种种问题,这就更需要我们明是非,要分辨清楚君子和小人,这是我们一生中要不断培养的能力。所以说,在当代这个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做一个君子,实实在在地做好自己。
   

西方所谓的公民社会,主张培养公民意识,也就是缴税、守法。但对我们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君子”,要比“公民”更高一个层次,因为我们的“君子”都是国家的栋梁。
   

我们的追求是建立一个君子社会,这需要大家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

 

君子之教,从诗做起

周勇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君子”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早期指一种社会身份,或者是社会上的某一类人,他们往往是指贵族或者女孩喜欢的男子。这些人的身上有一些美德,比如,很勤奋,很谦虚,很诚实。
   

这跟今天的情况差异非常大,今天的女孩子把喜欢的男孩子叫做“小鲜肉”,还有什么“我的菜”。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称呼。这么称呼男生,体现的是一些有争议的价值观;而当你称呼他君子时,他会有一些美德表现出来。
   

“君子”这个词到孔子那里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个社会身份变成了一种道德人格的典范。不管你是处于什么阶层的人,只要具备了这样一些道德,都可以成为君子。而且孔子说,圣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成为君子是有可能的。孔子建立了一个“君子之道”,对后来的读书人影响很大。历代的读书人都是以孔子的“君子之道”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有的时候没有做到,还会感到焦虑。韩愈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38岁的时候写了《五箴》,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
   

怎么培养君子呢?孔子有一个理想,他的学生将来要去做官,做什么样的官呢?你要了解人间万象,同时要同情民生疾苦,如何达到这一点?于是就有了“诗”。孔子收集了305首诗,编成《诗经》,其中包含各种各样的人,上到天子下到老百姓,读他们的故事时就会让人产生同情、引起共鸣。所以孔子说,你们要读诗,要唱诗,这样就能培养成君子。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周寅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