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又一知名新闻APP关停,移动资讯的寒冬来了?
分享至:
 (8)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上官网儿 2017-01-07 12:15
摘要:未来的新闻APP可能表现为3种类型。

惋惜与不舍

 

2017年到来之际,已走过十年发展历程的“突发新闻”(Breaking News)正式关停。

“突发新闻”隶属于美国三大商业广播公司之一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专为用户提供突发新闻事件、新闻现场视频直播等服务,同时拥有新闻APP、网络主页和推特账户。其中在推特上,它拥有将近950万粉丝,而它的上家NBC,粉丝数为160万个。

现在打开“突发新闻”官网,首先看到的就是网站关闭的公告,新闻的更新也停留在新年以前。如果你打开“突发新闻”APP,跳出的也是关于APP停止运营服务的公告。在“突发新闻”推特账户最后发出的告别推文中,已有近两千条评论,其中不少表达的都是惋惜与不舍。

 

 

曾经的一股清流

 

发端于社交媒体的“突发新闻”,一直以快速、准确地报道突发性新闻事件而闻名。2007 年,其推特账户由年仅18岁的荷兰少年迈克尔·范·波佩尔(McMichael Van Popper)创建,同年因独家获取了本拉登的视频讲话,出售给路透社而名声大噪。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于2009 年接手运营工作,把载体拓展到网页和APP。2012年,NBC又收购了MSNBC,“突发新闻”正式成为 NBC旗下的产品,新闻APP成为主打产品。

在使用“突发新闻”APP时,用户可以对新闻主题进行定制,选择性地接收自己感兴趣或者所处位置附近发生的突发新闻推送,这是“突发新闻”APP的最大特色。在推送上,“突发新闻”还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先根据特定地点、需求在小范围内推送,待事件持续发酵并引发更多关注时,再推送至更大范围或者全部的用户。

为了实现突发新闻推送的速度,人工智能成为APP选择新闻的力量之一。尽管如此,“突发新闻”仍然十分注重“人”的作用,分布在纽约、西雅图、洛杉矶和伦敦等地的多位编辑记者,在新闻甄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另外,与大多数新闻APP不同的是,APP的打开率与点击率,似乎并非“突发新闻”的最大追求。比如,它不会为了诱惑用户打开APP而推送夺人眼球的耸动内容,在这里,用户几乎不需要打开APP就能获得想要的信息。也正因如此,“突发新闻”一度被认为是新闻APP中的“一股清流”。

 

吸睛不等于吸金

 

然而,这一股“清流”惨遭关停,还是让很多人感到震惊。

至于关停的原因,用户多认为是出现了版权纠纷,事实究竟怎样?

官方层面给出了回应。去年12月初,总经理柯里·伯格曼(Cory Bergman)在个人推特上发布“突发新闻”即将关停的消息时提及, “突发新闻”的运营模式并不适合于广告投放,即使部分功能的收益出现了猛增,但总的运营经费依然不够。”

NBC副总裁尼克·阿夏姆(Nick Ascheim)去年年底发给“突发新闻”记者编辑的公开信中也提到,“尽管用户反映良好,‘突发新闻’仍不能赚取足够养活自己的收入。关停‘突发新闻’是一个迫不得已的举动,是为了把资金重新投入到NBC的核心数字产品中。”

可以说,关停的理由极其简单,赚不到钱,入不敷出

或许,这与前述所提到的不追求打开率的运营策略不无关系,因为广告投放商所看中的正是点击量和打开率。为了吸引广告,虽然“突发新闻”也曾尝试过为商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高端服务,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能否通过对突发新闻进行收费,来弥补收入的差额?在专事媒体融合研究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邓建国看来,“具有公共性质的突发新闻属于硬新闻,很难实现收费,即便可以收费,用户也不具有刚性需求”。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没必要紧盯最新的突发消息,“突发新闻”所强调的快速和准确,也未必能得到普通受众的认可。

 

新闻APP的寒冬来了?

 

事实上,“突发新闻”并不是第一个被关停的新闻APP,在此之前,《纽约时报》推出的“NYT Opinion”和“NYT Now”,《泰晤士报》推出的“Times Weekly”等,都难逃上线短时间内即被关停的厄运。类似于NBC,CNN和BBC等著名新闻机构也都拥有APP,但是整体来看,它们普遍面临收入不足等问题。

回到国内,尽管也存在一些下载量超亿级规模的新闻APP,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和新华社等,但是,今日头条、天天快报、凤凰新闻等APP之间,为了吸引流量而相互攻讦、甚至提起诉讼与反诉讼等闹剧也没消停过,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它们还上演过“烧钱大战”。新闻APP的生存空间可谓窘迫。

除此之外,部分新闻APP在内容上照搬传统媒体,发展战略上并未有效结合读者和市场需求;还有一些APP一味追求标题党和碎片化、低俗化信息;另外,不同APP内容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

在邓建国看来,现在用户的新闻消费基本上可以通过浏览标题或者推送内容直接完成,所以新闻APP的打开率本身就不算高。如果再不在内容上下功夫,难免会丧失对广告商的吸引力。而且,当前用户的新闻消费习惯已经社交化,很多人习惯于让新闻来找自己,不是自己去找新闻

邓建国认为,这可能导致“过滤气泡”(Filtering Bubble)和“回音壁”(Echo Chamber)的风险。“过滤气泡”是指用户主要通过自我选择的方式获取信息,新闻APP则是以智能化的方式推送信息,因为主动或被动过滤,导致用户生活在如同气泡一样的封闭信息环境中。“过滤气泡”效应会导致用户总是接触自己想接触的信息,看到的整个世界其实不过是自己既有立场的反射,这也就形成了“回音壁”效应。值得警惕的是,有些用户为了图便利,宁愿承担这些风险。

 

未来新闻APP3种类型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有效转型,为读者提供权威而有针对性的信息,或许将成为新闻APP迎来第二春的好办法。《经济学人》杂志推出的Espresso APP,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深度杂志型APP,几乎与《纽约时报》旗下“NYT Now”同时创立,每个工作日推送7条囊括时政、国际、股市和货币汇率等信息的新闻,用户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美洲、亚洲、欧洲三个不同版本。它仅对《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用户免费,非订阅用户在第一个月免费使用后,需要每月支付近4美元。不过,尽管要收费,这个APP还是颇受用户的欢迎和认可。

邓建国认为,未来的新闻APP可能表现为3种类型:

首先是大品牌媒体的新闻APP,主要表现为政府媒体或形成多年品牌的知名媒体,如国外的BBC、CNN和国内的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

其次是内容高度垂直化、专攻特定领域和特定用户群体的APP,表现在财经、体育类等专业化领域的新闻APP,如彭博社、新闻周刊、《经济学人》、CCTV5等;

第三是聚合式APP,如搜狐、新浪和今日头条等新闻APP,它们从多个来源聚合信息,然后智能化推送。

在投放技术上,新闻APP预计将以付费订阅、智能监测个性化等为主。

可以说,新闻APP激烈的竞争态势仍会进一步持续,预计直播、视频、音频等新的内容形式将成为各大新闻APP的主要着力点。这样看来,“突发新闻”的关停只是一个注脚,它不过意味着仅仅推送突发消息这种简单的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如果能洞悉用户需求、实现有效转型,新闻APP在未来仍会有充足的空间。


(本文首发于上观,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Breaking News官网截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