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一场海洋生物科普的跨时空“对谈”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学文 2016-12-30 20:30
摘要:因为《海错图》,构成了他们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普“对谈”。

聂璜,清代的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张辰亮,今天的一个专注科学传播、拥有566万粉丝的“80后”。

因为《海错图》,构成了他们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普“对谈”,交流的成果,便是眼前这本包含30篇海洋生物探查笔记、50余张清代古书原版图、200余张物种照片的《海错图笔记》。

 


 

►唯一传世作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海错图笔记》是你读清代画家聂璜所著《海错图》的笔记,其中很大一个看点是揪聂璜的错,很多人因此以为“海错”的“错”是错误的意思。

张辰亮: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

聂璜是画家,也是位生物爱好者,《海错图》共描绘了371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而且,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你第一次看到《海错图》是什么时候?

张辰亮:中学时。有一次我去故宫玩,被书画展区的一排动物画谱吸引了。沿着展台看过去,第一本是《鸟谱》,精美绝伦的花鸟画。第二本是《鹁鸽谱》,各种古代观赏鸽。第三本是《兽谱》,各种走兽,里面有一张是头黑猪。当时我觉得有点可笑,一头猪也值得画进皇家画谱?

但当我看到最后一本《海错图》时,完全被迷住了。这本画谱里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画风也和前几本截然不同。说它是工笔画吧,动物的神态又十分卡通;说它是漫画吧,可又一本正经的样子。而且这些动物似乎在现实中都有原型。记得有一幅是“井鱼”,画的是一只头顶喷水的大海兽,一眼即知其原型是鲸鱼。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这次“相遇”给了你怎样的体验?

张辰亮:平时看惯了花鸟画,我当时十分惊讶于老祖宗竟然有如此有趣的海洋生物图谱。我感觉自己心底一个暗埋的兴趣点被搅动了。

我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尤其喜欢昆虫。但每当家人带我去海边旅游时,我都会第一时间跑到沙滩最边缘的礁石区,那里带给我的兴奋,更比昆虫大得多:石头上附着藤壶、海藻,石缝里藏着小螃蟹,积满海水的石窝里满是伸开触手的海葵、傻头傻脑的小鱼、背着螺壳的寄居蟹……方寸之地竟有如此密集、多样的生物,这是生长在城市的我无法想象的。从那时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颗海洋的种子,只是没那么清晰。

但看到《海错图》之后,我对海洋生物的兴趣就更浓了。阅读相关书籍、去各地沿海探访、在珊瑚礁海域浮潜、拍摄海洋生物的生态照、为杂志撰写和策划海鲜类稿件、每到沿海城市必去海鲜市场遛弯儿,这些都成了我最爱做的事。海洋生物的密度是陆地无法比拟的,一块礁石上的生物比一片草丛里的昆虫密度大,玩起来特别过瘾。

2014年,一听说故宫出版高精度《清宫海错图》,我立即跑去神武门旁的售卖点,买了一本。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从隔着玻璃参观,到拿在手里翻阅,你和《海错图》的“距离”更近了。

张辰亮:是的,翻阅的过程,就像是在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不过,《海错图》及《海错图》作者的命运,更让人唏嘘。

聂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清代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他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聂璜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还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记载的真伪。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聂璜最终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完成了《海错图》。这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之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对,就是《甄嬛传》里的那个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

之后,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翻阅过这部图谱。到了民国,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像在破案一样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虽然很多人错解了“错”字,但你确实揪出了不少聂璜的错。

张辰亮:因为时代所限,《海错图》中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的外形,就会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比如他画的那种会飞的鱼,名叫豹鲂鮄,长着特别大的胸鳍,像翅膀一样。科学观测认为,豹鲂鮄身体很硬,长着很多硬鳞,不能很快游动,更没有足够力量去飞。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前人的缺憾却点燃了你的热情?

张辰亮:是的。我从2015年夏天开始进行这项工作:用今天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在这期间,除了翻阅各种资料外,我还去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一步一步推理分析,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就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

到今天一年半了,不知不觉也写了30篇文章。考证工作还将继续,先把这30篇文章结集出书,给大家看着玩儿。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都纠了哪些错,能举个例子吗?

张辰亮:并非全是纠错,更多是一种探讨和考证。比如,海和尚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在古籍中的形象有点混乱。《海错图》采用了和《三才图会》类似的说法:“海和尚,鳖身人首而足稍长。”还提供了一件目击案例:“康熙二十八年,福宁州海上网得一大鳖,出其首,则人首也。观者惊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

这个鳖身很有意思,意味着海和尚虽是龟形,但壳被皮肤包裹,像鳖一样。海里没有鳖,只有海龟。现存的海龟中,只有一种符合以上描述———棱皮龟。棱皮龟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大的龟,能长到3米。严格来说,棱皮龟不算海龟,因为其他海龟都属海龟科,唯独它属于棱皮龟科,而棱皮龟科也只有棱皮龟一种。它的后背没有角质的甲片,而是包了一层革质的皮肤。它也是世界上移动速度最快的爬行动物之一,因为它的前肢是海龟里最长的,这正好与海和尚“足稍长”的记载相符。

至于“人首”,就见仁见智了。棱皮龟脑袋光光,倒是符合和尚的特点。而五官,说像人也像,说不像也不像。有些传说里说,海和尚被抓住后会流泪,口念经文,可能是棱皮龟从眼中的盐腺排出含盐液体,发出沉重的呼吸和低吼。

 


 

►为科学做广告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乍一看,《海错图笔记》挺像本菜谱的,在不少生物下面,你都细细讲了其烹饪及食用方法,还配上美食图片。

张辰亮:吃其实就是《海错图》原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人认识生物最常见的一个切入点。

但是,我必须澄清一点,不能光把动物作为资源来看。我在书里写得很清楚,若某种动物可以合法捕捞,我就写可以怎么吃;若是某种动物现在比较少或是濒危,我就写明它的现状,介绍古人是怎么吃、怎么用的。

在保护濒危海洋生物的问题上,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出一些努力。比如陆地寄居蟹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沙滩上的壳,如果沙滩上的贝壳都被游客捡走了,它们就没有“家”了,所以你可以选择不捡贝壳。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听说网友们在《博物》杂志官微上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能好怎”,即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这种对科普内容的偏移,会让你心生烦恼吗?

张辰亮:我承认有时候也会烦。但既然选择做科普,就要用大家能接受的方式去潜移默化。科普是给科学做广告,要把身段放低一点,我们推销的产品是自然科学,要让大家乐意靠近自然科学,不排斥。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妙趣横生,是阅读《海错图笔记》的感受,延续了你在《博物》官微上“高冷不失软萌、博学又兼幽默”的“博物君”形象。

张辰亮:幽默只是科普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让人们既能从中感受到乐趣,又能收获知识。现实生活中我话很少的,能不说就不说,是位“沉默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虽然文章给人以轻松幽默的阅读体验,但我相信,轻松背后有不轻松的付出。

张辰亮:做“玩笑”的科普,但做科普不可以“玩笑”。就拿书中谈到的鲎来说,它的腹面图在《海错图》第三册最后一页,背面图却在第四册第一页,而偏偏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种动物被分成两半,隔海相望。为此我专门去台湾,希望能遇到,却未能如愿。后来,我找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的一本图册,其前面彩图中正附有那张鲎背图,这才幸运地见到了聂璜笔下鲎的全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除了编辑杂志稿件、运营官方微博、为杂志开发周边产品,这两年里你还给媒体写了百余篇科普文章,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这么热衷于科普?

张辰亮:出于对昆虫的热爱,我读了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也曾想就此走上科研道路。但没过多久我发现,真正的科研是很枯燥的,每天在文献和论文中打转,渐渐担心自己的爱好会被消磨掉。于是,转而去做科普,结果发现这件事挺有意思的,我也摸索出了一些科普方法,越做越上瘾。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对于如何做一名博物爱好者,你有什么建议?

张辰亮:首先是找对一些入门的书,比如北大出版社、商务印书馆这些年出的自然类图书都很不错。但最重要的是要到大自然里去,亲身观察与接触永远是最好的途径。

 


《海错图笔记》

张辰亮 著

中信出版社

 

张辰亮,1988年生,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硕士。2013年来到《博物》杂志成为一名自然科学刊物的编辑,同时运营《博物》官方微博账号,因“什么都知道”而圈粉566万,成为大家心目中专注于科学传播的“博物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