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行进长征路丨登上山顶后,我向老红军墓碑三鞠躬
分享至:
 (31)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頔 马松 2016-10-18 06:19
摘要:这时我才意识到,81年前,就在我们脚下的这座山头,红军战士俯冲直下,打响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取得了长征胜利前最后一战,也是进入陕北后第一战的胜利。

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马松 见习记者 吴頔

 

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地方。但这里远没有我们想象那样,红军后人聚集、故事成典。

 

毕竟,红军在此仅短暂停留了13天,便继续踏上征程,1935年之后的中国革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当地有关部门后来统计,在吴起安家落户的中央红军,总共12人。已故老红军王新佳就是其中一位。

 

这天,我们来到了王新佳的次子、62岁的王会富老人家中。

 

王新佳夫妇(上排)与后人全家福(下排)。

 

老王话不多,微胖,略显杂乱的发型和偶尔发出的哈哈笑声,吐露出他作为陕北汉子的爽朗和沉稳。倒是妻子王冬花对公公的事迹更为了解,陕北婆姨的滔滔不绝不是家常八卦,她嘴里的“故事”,说来件件有根有据。

 

“半年前我和老年大学的老干部们一起参观了纪念馆,居然发现墙上有我们家爸爸的名字。以前我们一直不知道。真是太自豪了!”家里出过一位老红军,是王冬花所在的大家族人尽皆知的事情。但当看到“王新佳”的名字被镌刻进历史的那一刻,不免再次感慨和动容,这条图文并茂的朋友圈,收到了不少亲朋好友的点赞。

 

“没有忘记他们,就够了。”王会富的这句话连主语都没有,但我知道那是党、是祖国,是人民,包括今天到访的我们。

 

王冬花的朋友圈,记录下了当初的那份感动。

 

王会富的家就在吴起县城的北坡上,这里窑洞与普通住宅错落。退了休的夫妻俩将两个女儿和她们各自家庭的照片放在客厅的沙发靠背上、橱窗的玻璃后。

 

“我父亲的墓就在屋后不远的山上,你们要不要去看看?”轻轻擦拭着父亲50多年前的老照片,王会富提议。这是吴起当地为数不多的红军墓。王冬花递上一杯茶来:“小伙子从上海来,爬得动山吗?”

 

此行的我们,一个长期跑步,一个则常常户外徒步,对老人的担心,倒是不以为意:“走!”

 

这一走,尝到了“颜色”。

 

从王家出发,先得经过一群比他们家建得更高的窑洞和住宅。很快,我们就走到石阶尽头,环顾四周,却不见有墓碑的影子。王会富没有停下的意思,头也不回地走进荒山之中。

 

那是一段陡峭的山,且没有路,必须在丛生杂草中开辟而行。王家夫妇引路在前,面对这样的“爬山”之径,我们暗抽冷气。不胜脚力,只能用毅力鼓励自己了:“年逾花甲的老人都能走的山路,我们年轻人,难道还会怵?何况,重走长征路的我们,此行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感受历史、缅怀先烈吗?这段山路,我不仅能走,而且应该走。”

 

而此刻,山脚下看起来平缓的山坡,不知是由于视觉差异,还是心理作用,走起来竟然觉得越发陡峭。身边虽有绿树环绕,但脚下的黄土依然松散。不常登山的我们手脚并用,时而攀着身边稍显粗壮的树枝,时而俯下身子扶住土地,努力不让自己滑下。

 

王会富倒是走得轻松,脚踩一双旧皮鞋的他挺直着腰板,双手背在身后,如履平地。从远处看,怕是说不准,到底哪一个身影,才是“90后”。我终于还是忍不住发问:“王伯伯,您父亲的墓碑在哪呢?”

 

“快到了,看见山顶的亭子没?就在那旁边。”不问还好,这一问让我几乎开始有些后悔刚刚自己答应时的不假思索——才刚走了不到一半。转过头去,我们所居住的20多层的宾馆,此刻已在身下。

 

在初秋渐凉的陕北,即便身着短袖,也已满头大汗。手臂上多了几道被树木划伤的印记,裤子也沾染了不少灰尘。而这一路的狼狈,让作为朋友圈“发图狂魔”的我,甚至忘记了拍照片发状态。

 

大概是见我一路战战兢兢,王会富主动聊起了父亲当年的经历。

 

王新佳的老家在江西万安县,1934年,18岁的他从江西出发参加了长征。落脚吴起后,便娶妻生子。他曾是吴起唯一一名外科大夫,精湛的医术和高尚医德,远近闻名。“当时听说我公公是王新佳,左邻右舍都说我嫁到了一个好人家。”王冬花补充道。

 

回头望去,县城已在脚下。

 

登上山顶,我们终于站到了老红军墓前。“经五次反围剿、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腊子口……历尽艰辛坚守信仰,三五年到达吴起镇……”透过王新佳老人的碑文,我仿佛看到一位红军战士的英勇身姿浮现在眼前。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身处和平年代的我忽然想起,出发时心里一直暗藏着却又不敢提起的那丝疑惑:红军出发时超过8万人,到达吴起时仅剩几千人。不少人还在其它地方战斗着,更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倒在了漫漫长征路上。为了最终的胜利,这样大的代价,值得吗?

 

站在山顶,隔河相望,吴起的地标——胜利山和坐落于此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尽收眼底。这时我才意识到,81年前,就在我们脚下的这座山头,红军战士俯冲直下,打响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将追兵一网打尽。取得了长征胜利前最后一战,也是进入陕北后第一战的胜利。

 

此刻,和煦的阳光洒满陕北大地,一如祖国各地其他名山大川般的壮美景观。它们共同的基石,是祖国,是和平。此刻,这个问题,还需要回答么。

 

简单的数字,无法涵盖长征中的鲜血与勇气,正有了红军战士们无畏的牺牲,才谱就了这曲人类历史上的不朽史诗,让中国的革命事业从此转危为安,蒸蒸日上。

 

王新佳的墓碑,是吴起为数不多红军墓。

 

而今的吴起,这片在革命战争中开创过历史的热土,在新的历史时期,也不断给共和国的建设带来惊喜——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率先实施15年免费教育、全国百强县……

 

曾经黄土飞扬的贫瘠山坡,已被茂密的绿树覆盖。山下,县城的主干道,就叫做长征街,长征街一侧的长征广场上,休闲散步的老百姓络绎不绝。这其中,不仅有王新佳的后人,还有更多红军后人和中华儿女,他们落地生根、安居乐业。从一张张黑白和彩色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当年的红军们的英姿,也数到了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有的几十人,有的近百人,人丁兴旺、继往开来。

 

想来,为子孙后代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就是长征,就是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的意义吧。

 

想到这里,我回过头去,走到老红军的墓碑前,深深鞠了三个躬。

 

下山的道路,有了一条小道,走起来轻松了许多。

 

(本文图片均由马松拍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