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青年艺术家沙龙 > 文章详情
这些平均年龄20岁的年轻人,是不是最具创意的一群人?
分享至:
 (1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蓉 许光耀 2016-10-13 06:09
摘要:年轻人对待艺术有着更年轻的想法,他们正在“泛艺术”的理念下凝聚起来,积蓄着改变未来的力量。

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相信,不管是一群人还是一个人,都可以把生活过成一种艺术。“伙聚”是一个由各领域年轻人组织起来的泛艺术社群,这个成立仅一年多的泛艺术社群目前有200多位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0岁,其中最小的只有18岁。在2016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他们主办了名为“一花一世界”的跨界实验艺术展。“一花一世界”这个名字与他们推崇的“泛艺术”理念一脉相承,一花即一世界,通过花朵这样平常、细微的事物,仿佛可以窥见整个世界的玄妙;而“泛艺术”是指对美的艺术追求与表现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画一幅画、听一首歌、做一道菜、看一部佳片,点点滴滴都是一种艺术。换言之,只要你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便会多一种色彩。

10月16日,“伙聚”又将带着“转媒体艺术展——白日梦想家”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创想周,带着青年人的创新以及实验精神,众多90后青年艺术家将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经GIF载体,带观众进入无数个不同的梦境。这些青年艺术家们有着怎样的梦想?他们的“泛艺术”理念能否代表艺术的未来趋势?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对这个团队的部分年轻艺术家作了访谈。

 

“工科男”的音乐创作之路

 

上观新闻:《一花一世界》展览上的《流体》是怎样的作品?

欧阳弘一:《流体》是我与另一位青年艺术家夏翰合作完成的作品,我负责电子合成音效,夏翰负责多媒体算法影像。音效展现了电流在电路中运行和转化的过程,同时表达出人、社会、大自然紧密结合的主题。

作品《流体》(视觉部分)

 

上观新闻:听说你学的是工科,工科思维对你的音乐创作起到了什么作用?

欧阳弘一:我是学工程机电一体化专业。我的作品主要用电子合成器进行创作,电子合成器最初是由科学家发明的,从每个旋钮的作用到发音原理,都需要相应的电路知识。

说到工科思维对音乐创造的作用,我认为每个艺术家都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用一个理工科的想法来创造艺术、看待生活并不会特别刻意和费力。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我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才可以创造出我特有的艺术风格。

艺术家欧阳弘一

 

上观新闻:“伙聚”一直推崇“泛艺术”理念,你所认为的“泛艺术”是什么?

欧阳弘一:泛艺术就是不同领域与艺术碰撞所产生的艺术,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泛艺术生活态度可以使我们停下快节奏的生活,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发现它们的美,艺术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通过泛艺术的生活态度去享受生活。

 

新媒体艺术让艺术不再“高冷”

 

上观新闻:作品《流体》的影像部分是由你完成的,看起来充满了科技元素。

夏瀚:《流体》的图像语言大量使用“柏林噪声”函数,这种函数常用来计算自然界的随机变化体,如海浪、火焰的形态。在这个作品中,我用它模拟了人类的心脏跳动和液态金属的随机变化。同时,在音乐配合下,我用随机生成的一些大小高低不同的建筑群组成都市,来表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一种叠加与交融。

艺术家夏瀚

 

上观新闻:你最早接受的是传统绘画学习,后来为什么尝试用软件和代码作画?

夏瀚:原因有二:一是通过几段简单代码可以生成复杂的图形,并且稍微修改参数和函数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而用手绘的话,有些东西可能很久都画不完。二是程序是可以交互的,就和手机里app一样,不同人用同一个软件收到的回馈是不一样的,同样,很多新媒体作品可以和参与者产生互动,这是传统艺术形式里从未有过的。其实绘画只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抛开技术层面,艺术家想要传递的思想才是本质。

很多观众觉得当代艺术看不懂,就索性不看了,但新媒体艺术由于具有交互性,很多人就算看不懂也愿意去尝试“玩”一下作品,一旦参与作品,很多信息就会不可避免地被传入到参观者的脑中,也许会由此理解艺术家作品的意义。这样对艺术的传播还是有益的,毕竟有时候很多人觉得艺术离生活太远,新媒体艺术可以拉进艺术与观者的距离。

 

上观新闻:当代艺术相比传统艺术,技巧的门槛一再放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夏瀚:技术门槛放低是阶段性的,如今优秀的作品除了思维的高度外,如何用技法去表达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完美表达思想的载体,想法再好也是没用的。我认为现在对技术的重视正在回暖,未来可能更高。

 

“泛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观新闻:你最近研究的领域是信息传递的可视化,为什么对这样一个议题感兴趣,想向大众表达什么?

沈楚楚:我从小就对人、事、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有着极大的困惑,进而产生了解的欲望。行为作品《熵》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物理学,用于度量一个热力学系统的无序程度。而在信息论中,熵代表了在被接收之前,信号传输过程中变化的信息量,又被称为信息熵。这个行为作品旨在从视觉上显露、放大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熵,我们所处的时空也就是由这一组组数据构建而成。熵的结果可能是不可控的,但因后天的学习、练习,也可以是可控的。在可控与不可控,已知与未知间转换,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艺术家沈楚楚

沈楚楚作品

 

上观新闻:你理解的“泛艺术”是什么?

沈楚楚:“泛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艺术的固定形式、种类被细分、拓宽,绘画、雕塑、音乐、行为、戏剧、纹身艺术、烹饪艺术等……都被泛艺术囊括。我认为“泛艺术”生活观念将会是未来青年集聚的原因以及结果。青年人因泛艺术生活方式而聚集,之后又凝结出新的创造力,丰富泛艺术生活。

“伙聚”成员翟轩弘作品

 

国内青年艺术家基本功更扎实

 

上观新闻:你是“伙聚”的创始人,介绍一下“伙聚”是怎样的团队?

李政钟:“伙聚”现在共有200多名成员,当初创建,是因为我相信大家一起做出来的内容会更丰富、力量更大。我们是通过一次次交流、活动、办展,一点点增加凝聚力,发现每个人身上有什么强项有什么弱项,大家取长补短,一起合作来完成一件事情。未来我们可能把网站作为载体,把“伙聚”提倡的“凝聚青年人”概念推向全国,再慢慢国际化,在国内外作一些合作交流。

李政钟作品

 

上观新闻:“伙聚”是一个推广“泛艺术”理念的平台吗?

李政钟:我不想给自己定义为狭义的艺术平台,我们这里有音乐人、影视人、画家……各门类都有。你创作的东西能让人喜欢、能感动别人,喜欢你创作的人也会和你有呼应和互动,这就是“泛艺术”做的事情。我觉得还是把艺术看得简单一点、好玩一点比较好。

 

艺术家李政钟

 

上观新闻:不少人认为,“泛艺术”并不意味着技巧门槛降低,但想法、创意同样重要。现在国内90后甚至00后艺术家很活跃,他们在技巧和想法等方面和国外同年龄段的艺术家有差异吗?

李政钟:我自己也经历过高考和绘画基本功训练,很多人说它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但我的感受是,有功底就是不一样。我去了日本后才发现,其实天性大家都有的,并不会被读书或者科班训练磨灭掉。有一些日本艺术家很有想法,但是基本功差了很多,和他们相比你会发现,过去练的基本功能用上了。我去了很多国家,最后发现还是中国好。虽然中国的教育有一些客观限制,但是整体上对个人的艺术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上海在我心中是数一数二的国际大都市,相比国外在硬件上甚至更好,但文化积累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做“伙聚”,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能变成国际文化的焦点,尝试做一些文化输出方面的工作。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clocklotus@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