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申聊】假如出一本“宝钢美食指南”
分享至:
 (72)
 (1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高渊 2016-09-24 15:34
摘要:任何一家企业都该思考的是,如何跟越来越多只专注个人生活的个体,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关系。

 

 

 

 

这两天,米其林推出“上海美食指南”,引发很多争议。

 

凑巧的是,有条“硬邦邦”的新闻,也在此时出炉——宝钢和武钢联合重组,全新的“宝武集团”获批。

 

其在民间关注度,显然不如前者。

 

若放在以前,中国人可不是这么想的。

 

 

 

整整20年前,就是1996年。

 

当年,中国钢产量首次突破了1亿吨。

 

就在那年,全球几个主要钢铁生产大国都原地徘徊,在中国面前只能甘拜下风。不过,对于这个成就,当时的舆论只作了“适度的关心”。

 

之所以说“适度”,因为跟再之前比,大家对此不再过于喜形于色,但同时也认为是值得承认的进步。1997年元旦,人民日报发了一条400多字的消息,称此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进程的新的里程碑”。

 

那条短消息里,使用了一大堆数字。它说,在1890年到1948年的50多年中,我国全部的钢产量为760万吨。1957年,钢产量为535万吨;1978年,3178万吨;1994年,超过9000万吨。

 

奇怪的是,对于炼钢最气壮山河的1958年,居然一个字都没提。

 

 

 

时间要在再往前推38年。

 

1958年12月22日,并没有按惯例等到第二年元旦,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通栏套红大标题宣告:“1070万吨钢——党的伟大号召胜利实现”。在经过了那场感天撼地的“大炼钢铁”之后,几乎所有人闻此消息都热泪盈眶。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人的勇气、热情和牺牲精神还是令人可感。

 

“让钢铁元帅升帐”、“一年翻一番”、“超英赶美”,9000万人上山炼钢,几个月间建起数百万座“土高炉”。男女老少,夜以继日。

 

在今天看来,这种景象有点难以想象。

 

 

 

这也难怪。

 

因为我们曾经由衷地认为,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钢铁是最重要的标志。

 

任何东西一旦和民族情感牵扯到一起,就会产生特别的意味。

 

过千万这么难,但1996年过亿之后,钢铁业一发而不可收。

 

2001年超1.5亿吨,2003年跨过2亿吨,2005年过3亿吨,2006年超4亿吨,2008年过5亿吨,2010年超6亿吨,2012年过7亿吨,2014年超8亿吨……

 

终于有一天,我们惊讶地发现,曾经梦寐以求的钢铁,真的多了。

 

 

 

很多报道说,宝钢和武钢重组之后,产能将排到世界第二,仅次于欧洲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

 

其实不对。准确地说,这两家公司上市公司层面的产能相加,排在安赛乐米塔尔和河北钢铁集团之后。而要把原来不属于市公司的产能统统加在一起,才能超过河北钢铁,排名全球第二。

 

很多年前,我们曾为钢铁产能如痴如醉;跃居第一时,我们也心中喜悦;独步天下后,我们发现,质量不高的产能就像“赘肉”,只能平添负担。

 

更重要的是,这些还是会污染环境的“赘肉”。

 

 

 

这里还有必要说一段往事。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但是国际奥委会提出,马拉松和长距离跑不能在北京举行,因为北京空气灰尘太多。当时还没有PM2.5,是PM10,就是大颗粒。

 

大家心知肚明,北京的大颗粒有三分之二是首钢贡献的。它是个老钢厂,位置就在长安街的最西头,大门正对着长安街。朱镕基总理开会讨论,提出首钢必须搬。

 

他还表示,通过这次搬迁,要使首钢的水平达到世界一流,要超过宝钢。后来首钢的曹妃甸新厂设计了全新流程,所有的废气都能用来发电。另外,固体废弃物也是零排放,用来建成了3000万吨/年的水泥厂。

 

看一家钢铁企业是否粗放生产,有个很简单的标准,外行也能一眼看出来。就是看厂区女职工多不多,女职工多就说明自动化程度高。

 

据说在曹妃甸,男职工主要开重型卡车。

 

 

 

最近这几年,钢铁业的关键词只有一个——不景气。

 

世界如此,中国亦如此。

 

六七年前,就有业内大佬说,全国钢铁会产能过剩,结果不幸被言中。

 

从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距今过去快60年了。直到今天,我们真的开始嫌粗钢产能太多了。

 

今日世界已非昨日世界。钢铁量的多寡,早已不是看一个国家经济强弱唯一的、最重要的标志。

 

甚至,过大且分散的产能,已成为反面标志。

 

 

 

与60年前最大的区别是,钢铁产量的多寡,更不再是中国国民的幸福指数。

 

当年,人们可以为了年产1070万钢而开怀畅饮、欣喜若狂。今天,钢产量接近9亿吨了,居然提都不大提了,要提也带着担忧。

 

一个世纪前,法国人米其林兄弟看好汽车旅行的发展前景。他们打了个如意算盘:如果汽车旅行越兴旺,他们的米其林轮胎就会卖得越好。

 

因此,他们将餐厅、地图、加油站、旅馆、汽车维修厂等等放在一起,出版了随身手册大小的《米其林指南》。没想到的是,其中最受追捧的是美食指南部分。

 

很多人都会问,有了这个“美食指南”,米其林多卖掉多少轮胎?

 

这么问其实多余。因为“美食指南”的风靡,让这个原本“硬邦邦”的公司变得可爱亲切人性化了,这是无价的。同时,“美食指南”本身就是一个产业,早已不必依附于轮胎了。

 

哪怕这次在上海水土不服,引来众多质疑,还让一家无证上榜的餐厅迅速停业。但凡此种种,不正说明其巨大的关注度吗?

 

 

 

当然,无论是宝钢还是宝武,都不是米其林。

 

因为,他们都不面对终端消费者。开车的人会跑到店里换个米其林轮胎,似乎不会有人跑到宝钢,说要买两斤不锈钢,自己回家做个汤锅。

 

但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处于产业链的哪一端,都需要品牌人格化,需要实现参与感。更重要的是,要与这个社会建立情感与利益的双重联系。

 

米其林通过美食和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多少吃货怀揣一本“美食指南”一路吃来,多少大厨一生的目标就是成为米其林大厨。

 

中国钢铁曾经通过民族情感,和大众建立情感沟通。那具有特别的时代背景,于今已不可复制。但不管怎样,钢铁业如何摆脱污染高耗的负面形象,都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宝钢永远不必出一本“美食指南”,因为那是东施效颦。但任何一家企业都该思考的是,如何跟越来越多只专注个人生活的个体,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关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