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市场解码 > 文章详情
8大专项赋能“十三五”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条是“干货”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卫群 2016-09-20 09:11
摘要:《规划》创新性地提出了八大专项工程,为“十三五”时期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赋能。

“十三五”期间,本市要通过进一步优化贸易环境、进一步扩大贸易竞争力、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进一步增强贸易功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形成与高标准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衔接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为此,它创新性地提出了八大专项工程,为“十三五”时期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赋能,它们分别是:

 

贸易便利化提速工程

 

加快与国际通行的贸易监管制度相衔接,依托全市贸易便利化联席会议机制,推进通关一体化建设,营造便利化的通关环境。

 

(一)创新监管服务制度。推进自贸试验区监管制度创新,探索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一批创新制度,力争形成一整套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和税收监管制度框架。按照“成熟一批、推广一批”的原则,因地制宜做好复制推广工作。

 

(二)加强部门协同力度。不断完善“单一窗口”功能,继续推动向口岸监管前置和后续相关管理环节延伸,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推进口岸查验单位“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优化作业流程,推行“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的一站式作业等通关新模式,推动一体化通关管理。

 

(三)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推进各监管单位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降低进出口货物抽检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探索建设“互联网+自助海关”,扩大检验检疫全程无纸化试点,深化出口退税无纸化管理。

 

(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推进退税标准化建设,优化完善出口退税分类管理办法,提高分类分级管理质效。进一步减少和规范口岸通关环节费用,争取扩大由政府承担查验作业服务费试点范围,降低企业成本。加大流通环节收费秩序整顿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外贸企业及相关服务企业落实收费公示制度。

 

优进优出引领工程

 

适应外贸创新转型发展的需要,推动进出口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从一般商品向“商品+品牌、专利、技术、服务”等转变。

 

(一)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计划”。出台外贸品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和品牌培育,建立品牌设计、营销、推广中心,支持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二)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外贸企业进入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制造领域,提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辐射和技术溢出能力强的产业出口能力,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承接研发设计、检测维修、高端设备再制造、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分销仓储等业务。

 

(三)推进“国际营销网络覆盖行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在境外建设一批推广效果好的展示中心、集散配送功能强的分拨中心、区域辐射半径大的批发市场、市场渗透能力强的零售网点、服务能力强的售后服务网点和备件基地。

 

(四)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优质消费品进口。重点支持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进口,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放大平行进口汽车试点效应,扩大平行汽车进口规模。扩大大型机械设备、飞机、船舶、海工设备及零部件进口。鼓励企业完善营销渠道,扩大进口优质消费品。

 

(五)深化进出口平台建设。抓好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跨境电子商务园区、专业进口展示交易平台、国别商品中心和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等外贸平台建设,拓展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产品认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功能。

 

服务贸易创新工程

 

发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先行先试的优势,探索优化服务贸易支持政策,促进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发展,将上海打造成为服务贸易创新高地。

 

(一)鼓励服务贸易领域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鼓励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展服务贸易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技术贸易、文化贸易、专业服务、中医药、金融服务。鼓励企业承接高端服务外包业务,特别是医药研发、商务管理、工业设计和动漫网游等知识流程服务外包业务。推动邮轮经济发展。

 

(二)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功能区。加快建设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培育3-5家“上海国际服务贸易总部示范基地”,认定一批本市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形成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立体发展格局。

 

(三)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文化贸易、服务外包和中医药服务等平台功能,推进国际教育、医疗旅游、邮轮综合服务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提升“上海软件贸易发展论坛”影响力。

 

总部经济提质工程

 

顺应全球贸易投资发展新趋势,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能级市场主体,鼓励在沪跨国公司向研发、设计、物流、结算、销售等功能拓展,提高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进一步促进投资带动贸易。

 

(一)实施亚太运营商计划。建设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集聚地,推动形成亚太区的订单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鼓励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拓展功能,力争至“十三五”末,落户上海的亚太区或更大区域地区总部超过100家。

 

(二)引进外资研发中心。落实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年均增加10家左右外资研发中心,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转型升级为全球性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

 

(三)认定培育一批贸易型总部。鼓励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能力的企业在沪设立贸易型总部,认定一批贸易型总部企业。做好投资贸易类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引进工作,推动国际展览协会、全球企业不动产协会等落户。

 

(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鼓励企业以股权投资、战略联盟、技术许可、基金投资等方式创新对外投资。支持和引导企业投资并购境外高新技术企业,设立境外研发和孵化基地,支持和引导企业扩大营销平台、知名品牌和优质消费品的投资与并购,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建设跨境股权投资中心。

 

装备走出去提速工程

 

主动参与布局全球产业链,有序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带动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一体化走出去。

 

(一)优化境外产业布局。支持本市装备制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推动本市优势产能向东南亚、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区有序转移。鼓励本市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合作等方式,获取境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先进技术。

 

(二)鼓励境外承包工程模式创新。支持企业探索以项目管理总承包、建设—经营—转让、公私合营等方式承接境外工程项目,带动装备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

 

(三)加快装备走出去基地建设。提升临港地区“上海市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能级,推动知名装备制造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形成装备制造业规模和品牌效应。

 

(四)完善装备走出去投融资服务。优化调整相关财政支持政策,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私募资本等与企业有效对接,助推本市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五)强化走出去公共服务供给。打造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投资促进、人才培训、风险防范等“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新消费引领工程

 

以新消费引领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拓展丰富消费内涵,打造特色消费载体,培育新兴热点消费,优化消费综合环境。力争“十三五”期间市场消费总额增长显著快于同期经济增速,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

 

(一)扩大消费有效供给,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丰富市场层次、提高品牌聚集度,实现买全国、买全球。实施“上海优礼”计划,培育一批优礼品牌产品和品牌商店,打造一批“伴手礼”拳头产品。加快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商品和具有高品牌价值的商业企业,扩大上海商业在全球的影响力。顺应生活消费方式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的趋势,促进服务消费、品质消费、时尚消费等新消费领域发展。

 

(二)增强消费集聚能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街商圈和品牌。加快功能优化、业态调整和形态改造,加大商业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世界级商圈和商业街。深化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建设一批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示范平台与示范项目。增强对境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扩大综合消费规模。

 

(三)优化消费综合环境,进一步提升上海消费和创业创新吸引力。优化各类商业服务设施布局、完善新消费相关领域基础公共服务,提高消费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弘扬诚信商业文化,规范市场秩序,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消费体验。推动离境退税商店备案机制便利化。加强消费需求和趋势分析,构建覆盖商品、服务等在内的消费统计体系。

 

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工程

 

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面提升服务能级和行业规范化水平。

 

(一)聚焦重点行业,实施五大领域提质计划。实施家政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美丽时尚服务业、幸福婚庆服务业、家电维修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工程。到“十三五”末实现家政持证上门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创建5000家绿色餐厅,推进黄浦美博佳汇、奉贤东方美谷等美容健康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中国(上海)现代婚博会、全国婚礼时尚周等婚庆品牌活动,打造一批家电维修品牌企业。

 

(二)聚焦重点区域,建设“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在长宁区等开展“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暠创新试验区试点,实施放宽外资准入、开展登记改革、创新监管方式等,推进技术和业态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并逐步将试点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市。

 

(三)聚焦重点项目,实施“服务到家”计划。支持东方网等品牌企业开展智慧社区服务到家项目建设,成立上海“服务到家”合作联盟,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服务消费新业态。整合社区服务网点资源,布局100家左右集养老、家政、洗衣、餐饮、维修、理发、生鲜、寄存、快递等为一体的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示范区,解决“最后一公里”服务难题。

 

市场流通创新工程

 

以流通技术为引擎,以制度创新为支撑,创新流通发展模式,建立适应大流通、大市场发展需要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积极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流通新引擎作用,突出“创新发展、市场规则、市场治理”三大领域“系统集成”,着力构建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新型流通治理模式。

 

(一)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增强国际贸易中心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在浦东新区、普陀区、长宁区、宝山区等区域,建设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集群式发展。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继续推进金属、矿产、能源、化工、农产品等领域大宗商品保税交易平台建设,发展红酒、咖啡、茶叶等消费类进口商品交易平台。探索商品交易市场制度创新。

 

(二)实施“互联网+流通”计划,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创新应用,认定一批物联网和供应链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加强对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的分类指导,鼓励工业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向新型电子商务园区、孵化创业园区转型。在普陀、金山、长宁等区建设“互联网+”创新实践区。实施电子商务末端配送行动计划,支持大型电商企业在物流园区建设枢纽型配送仓库和仓储物流基地,发展第三方仓库仓储模式。

 

(三)围绕降本增效,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在快速消费品、农产品、医药行业等领域率先使用推广新型标准化物流器具,实施农产品物流包装标准化。成立全国城市标准化创新联盟,率先在物流设施设备等领域出台一系列标准。建设长三角物流标准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四)诚信为本,完善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型流通治理模式。稳步推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试点,深化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功能,在大宗商品、家居流通、网络零售等领域试点建设一批市场信用信息子平台,推动商务信用征信、评信和用信标准规范率先在内贸流通领域全覆盖。

 

栏目主编:吴卫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邮箱:wu-che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