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就这么一点点“微更新”,这些小区马上变成文艺小清新
分享至:
 (14)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16-08-30 17:18
摘要:最有趣的“实验”,就是美术团队利用小区现有场地所设计的有意味的手绘。裸露在墙体外的水管穿上了“鞋子”;铁链从墙体穿出的地方出现一个“走钢丝的少女”;排废气的管道旁边有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即便头戴着防毒面具,依然被熏得够呛……

 

老旧的小区将建起苏州园林风格的亭台楼阁轩榭廊坊,臭气熏天的垃圾房变成了可打开的“绿盒子”,破损的路面、暴露在墙体上的水管、废气废水的出口旁边出现了立体感十足的手绘画,荒废的老人活动中心变身屋内能分享交流、后院能种菜的乐园……

 

昨天下午,众多上海名设计师齐聚“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沙龙。上海社区更新微更新计划中,首批11个试点项目经过数月的方案征集和筛选,目前已评选出12个优胜方案。

 


今年底方案将变成现实


 

社区改造预想图。

 

随着2015年上海市规土局出台《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以来,上海市民越来越关注城市更新,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应运而生。

 

“微更新计划聚焦上海现存的大量老旧小区,为迫切需要社区更新的居民改善生活环境。”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王明颖介绍,“城市要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安全感和幸福感,这些设计师和艺术家用他们的创造力推动着社区的更新。”

 

数月里,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筛选出第一批11个试点项目,分布于6个区的8个街道。通过网络平台征集设计方案,共收到近73个设计团体或个人的报名,并最终收到38个设计作品,参与的志愿者设计师共104名。

 

经过设计成果汇报会,由居民代表、居委会、社区公益组织、街道、专家和各区规土部门共同投票,共评选出12个优胜方案。

 

目前,这些优胜方案的设计团队已与试点所在的街道和居委会对接,正在优化并形成实施方案,进而启动实施,预计在今年底,这些方案将从一个个构想变成现实。

 

 


创意来自设计师与居民互动


 

位于浦东塘桥街道的金浦小区,以老人和小孩居多,虽是老小区,却流传着当地独有的码头文化。从小区门口进入,老旧的海宝雕塑矗立花坛上。小区有一个文化广场,中央是升旗台,侧面是报刊栏,广场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凉亭。这个广场是居民平时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但因老旧和设计不合理亟需改造。金浦小区入口广场作为11个微更新试点之一公开征集方案。

 

今年5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队第一次走进金浦小区。“当时我们就发现这个广场上有很多有意思的构筑物,六角亭、戏台、花架、观景台、折廊和牌坊……这就让我们联想到了按苏州园林中的亭、台、轩、榭、廊、坊的概念来改造这个社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磊青教授说。

 

艺术改造最终还是要让居民生活得舒适,于是,一次次由设计师组织的讨论会在街道和居民区如火如荼地举行。徐磊青教授带领建筑学院学生组成的设计师团队,通过广泛采访居民代表,了解到金浦小区最迫切需要改造的问题:报刊栏的遮雨罩太短,既不能遮阴也不能避雨;中心广场的西晒非常严重;升旗台太小,市民缺乏一个文化展示的舞台……

 

从一个个创意,到一份份改造方案,历时一个月。6月上旬,中期调研在小区里如期举行。设计团队把方案效果图和模型放在社区内展示,居民纷纷前来参观,热烈地探讨,把团队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星星贴在方案里他们喜欢的部分。

 

就这样,设计团队吸纳居民的意见,形成了最终的微更新方案。“升旗台是一个可供社区表演的地方,但原来的升旗台太小,朝向也不对,如何既对其进行扩建又不挡路?”参与设计的同济大四学生龚周隽堃现场给记者介绍,“我们在升旗台旁边设置了很多构筑物,没有演出的时候,它们散落在广场上,需要演出时,它们可以和升旗台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大舞台。”

 

改造前的升旗台,空间小且朝向不对。

 

升旗台改造后方案,各种散落在广场上供人们休憩的构件,在演出时可拼成大舞台。

 

报刊栏是调查中最受老年人青睐的地方,设计团队将通过使报刊栏深入花架的折廊中来创造遮阳的空间。广场中的疗愈花园将成为居民的纳凉圣地,花廊突破围墙的壁垒进入到旁边的塘桥第一小学,设计团队发动学生们成立了护绿队,发动喜爱园艺的大叔大妈们成立了园艺兴趣小组,维系起居民和小学生情感联系。

 

改造前的报刊栏,不遮阳也不挡雨。

 

报刊栏改造后的方案图,将变成一条深入花架中的折廊。

 

 


引入社区公共艺术的“实验”


 

社区手绘预想图。

 

长宁仙霞街道的虹旭小区,和大多数小区一样有一片中央绿地,是居民平时散步交流的地方。然而年代久远的广场早已老化,除了一个不能遮阳避雨的凉亭外,没有其他功能设施,铺地有陈旧的水渍且不防滑。小区内有慢行步道,但周围没有休憩的设施。

 

今年夏天,道辰建筑师事务所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联合组成了微更新团队,对小区的入口、垃圾房、两个广场和墙面艺术设施完成了全套的改造方案设计。

 

改造后的虹旭小区,入口采用青砖墙的一体化设计,“青砖具有江南特色,让居民一到小区门口就知道回家了。” 道辰建筑师事务所付娜介绍,“右边的盆景园充分考虑了行人流线设计,让人们能在流线型的廊道里穿行。”

 

入口左边的垃圾房是一个最难突破的点。“居民需要有这样一个指定点来放置垃圾,那么怎样做一个不一样的垃圾房呢?”付娜利用了一个“可开启的绿盒子”的符号,垃圾房的外墙用绿植覆盖,自然状态下有个边门,让居民可以把垃圾推进去,而当垃圾车来收垃圾,其中一面墙可以打开。“创意就在于这种可动性,颠覆了过去垃圾房建筑的形象。”

 

在巧妙的建筑设计基础上,上大美院的师生还为虹旭小区引入了社区的公共艺术。“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一些社区里外来人口很多,社区文化能增加居民的认同感,而我们的做法是通过统一的视觉标识系统来建立这种认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陈志刚说,为此他们除了为每一栋楼、每一个公共设施建立识别系统外,还分别为小区的每一栋楼取了一个优美的名字。

 

虹旭故事是陈志刚团队的第二个构想。沿着小区内的主干道,依次经过入口花园、鱼游长墙、步道鸟林和广场虫鸣,花鸟鱼虫的故事线就不知不觉地在居民心中展开。

 

社区手绘预想图。

 

而最有趣的“实验”,就是美术团队利用小区现有场地所设计的有意味的手绘。在预想方案中记者看到,裸露在墙体外的两根落地水管穿上了“鞋子”;铁链从墙体穿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走钢丝的少女”;将废气排出室外的管道旁边,有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即便头戴着防毒面具,依然被熏得够呛……

 

社区手绘预想图。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有趣味性的艺术改造,提升社区的公共艺术氛围,又达到让居民提高环保意识和社区保护意识的目的。”陈志刚说,“任何一个小小的社区,都可能因为设计师的坚持,将美好渗透到社区的每一个细节,哪怕只是一个垃圾桶、一个栏杆、一座桥、一个小广场、一片围墙……也是我着迷于社区微更新项目的原因。”

 


本文图片: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供图   本文编辑:黄尖尖  (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