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见识录 > 文章详情
“电子屏”能否替代“传统纸”,上海书展上的观众这样说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蒋迪雯 马松 2016-08-23 17:33
摘要:书展上,大部分爱书之人依然坚持“电子屏”不会取代“传统纸”的观点。是技术瓶颈还是那份难以割舍的文化底蕴?看看本届上海书展上的观众是怎么说的。

为期7天的2016上海书展今天闭幕。今年,全国500家出版社,15万种参展图书和700多场阅读文化活动,继续在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为超过30万的观众带来了阅读盛宴。

 

在碎片阅读、网购风潮盛行的背景下,已经连续举办了13年的实体化上海书展依然受到读者的青睐。这与主办方不断提供优质书籍和服务、举办各类读者喜闻乐见的互动活动不无关系。签售,是书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5万种图书,拼命往多里算,若按平均每种100万汉字测算,便是1500亿字。可如果不计图片信息,这1500亿汉字用普通算法进行计算机编码,大约相当于280G数据,也就是不到3部最高配置的苹果手机容量。

如今,用几部手机装下一届书展,从技术上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而且,随着电子阅读、碎片阅读的不断深入,传统图书产业近年来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丝“寒意”。

 

一边是书籍,一边是手机,这样的“尴尬”即便在人头攒动的书展上也随处可见。

 

“电子屏”不会不在将来取代“传统纸”?

记者在本届书展上随机采访了几组读者,得到的回答,以否定居多。

“电子屏‘伤眼’”、“传统书籍更具文化底蕴”、“电子阅读不容易让读者进行批注”,是受访读者们力挺传统书籍的三大理由。不过,这样的回答让同样喜爱传统书籍的记者产生了一些隐忧。技术,总是会不断进步。如果哪一天,“伤眼”和“批注”的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恐怕留给我们的,只有“底蕴”。

 

读书与视力之间的“纠葛”并非诞生于电子屏时代。人们的求知欲和视觉健康问题,一定有待于科技的继续进步。

 

但这点“底蕴”,在爱书人看来,已经足够。

“底蕴”是什么?底蕴或许就是技术无法取代和超越的东西,是那份读者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

 

爱书之心,可使这样“涉世未深”的小读者在喧嚣中静静地享受,汲取着他渴望的精神养分。

爱书之心,可以使这样的妙龄女子手持“嘘嘘”之辞,预备拍照发微信给自己失约前来书展的朋友。“我就是要‘嘘’她,谁让她不来看书!”

爱书之心,也让出版商们使出了“洪荒之力”,拼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书籍、更便捷的阅读体验。

 

在采访中,记者向一位读者提出了假设:历史上,当纸张取代了竹简,成为文字载体之时,竹简的“底蕴”为何没能让它继续流传。“那不一样”、“是一种进化,而不是取代”,读者耿先生这样回答。

“电子屏”会不会不在将来取代“传统纸”?这个问题,或许现在并没有答案;这个问题,或许行业人士有自己的回答;这个问题,或许爱书之人更有着自己近乎偏执的倔强。可最终能够正确回答的,只有历史的进程。

但不管怎样,即便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我们真的会告别纸张,但人类绝不会停止阅读。

 

如果说用眼睛看书、读书都还只是“传统”,那么,本届书展上出现的用耳朵听书,则代表了未来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2016中国有声出版业启动发布会暨集体签约仪式”8月2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蜻蜓”、“喜马拉雅”等业界新生力量,正在为书籍和读者的未来,开拓创新。

一家有声读物“出版商”在上海书展现场布置了背景墙和手持板,供读者们选择不同的词汇拍摄留影,以此“传情达意”。

 

 

                                  

摄影报道:蒋迪雯 马松

编辑邮箱:8903168@qq.com

Save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