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中产话题 > 文章详情
“80后”自述:我们漫长的后青春期
分享至:
 (26)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小思 2016-05-04 10:29
摘要: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来谈谈80后的“后青春期”。

编者按:“80后”正在“奔四”。不过,有相当一部分的“奔四族”们,还过着“后青春期”的生活:没结婚、没生娃、没安定下来、甚至没想好自己到底要什么。与十几二十几岁青春期不同的是,这个时候,他们有更多的金钱和更强烈的自我意识,来真正主宰自己的生活。你也有这样漫长的青春期么?欢迎来跟我们聊聊。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每到这一天我总要掐指算一算,自己是否还有资格过“青年节”。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按照团组织的定义,早就不是“共青团员”了;网上还流传一种标准,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青年”的上限年龄定在35周岁——这是那个这几天正被吊着打的搜索引擎显示的结果,如果真的如此,那我到明年也要被踢出“青年”大军了;不过这也不要紧,据我所知,很多政府部门有针对青年的基金、项目支持,都是以45岁为上限的。所以按照最后一个标准,我至少还有十年时间继续做青年。

 

【我们是“永远的年轻人”】

 

“永远的年轻人”,几年前和导演孟京辉的一次访谈中,灵机一动想到了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孟京辉的戏就是给“永远的年轻人”看的,在那里有无尽的骚动、彷徨、未知、不确定,而藉由这些因素,我们从中更好地了解自己。

 

“永远的年轻人”理论上应该覆盖各个年龄段,孟京辉说,他自己也是“永远的年轻人”;在已过而立之年,如今朝着“奔四”而去的“80后”大军中,这样的人尤其不在少数。

 

“80后”的父母大多是当年经历过“上山下乡”,没有怎么受过系统教育的“50后”,在他们人到中年时又遭遇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因此在教育子女成长过程中,“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成为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训诫。然而等到“80后”长大成人,正逢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加之国门的开放信息流通的便捷,他们会发现,这世界上除了从小由父母耳提面命教授的规则之外,还有更丰富、更多元的“规则”——或者说,这世界压根就没有规则。

 

看,这些在“90后”看来几乎是天经地义无需论证的公理,对于“80后”来说,往往要通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血与泪和现实的磨砺,才能渐次明白。而往往醒悟的那一刻,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于是,懊悔有之、不甘有之、在现有的舒适圈内辗转腾挪尝试小小突破的亦有之。于是在旁人看来,这个人怎么永远长不大似的,爱折腾,爱想些有的没的。

 

【三十岁后,选择另一种生活】

 

五月天有一首歌叫《后青春期的诗》,所谓的“后青春期”,或者说,漫长的青春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就比如我,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中学上的是市重点,大学是全国最好的大学,记者职业虽说不上多么高大上,但至少在父母那一辈人眼中,说出去绝对倍儿有面子。由于工作早,房子车子也都有了……这样的人生可谓十全十美,可三十岁以后,我渐渐发现,也许喜欢的生活,应该是另一种样子。

 

记得在法国巴黎,为了节省时间用一天逛完卢浮宫、奥赛和橘园三大博物馆,我在路边买了一块比萨做午餐,边啃边赶路。等红灯的那一刻突然意识到,也许在另外一个平行宇宙里,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没有上海的房子和车,也没有所谓记者的光环,我只是个在欧洲学艺术史的穷学生。如果人生重来一次,我会不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

 

这样“出离的瞬间”,相信很多“80后”都碰到过。而不同于更年轻一代在二十岁出头就敢于尝试,似乎个个都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们这代人真正意识到“生活在别处”,摸索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往往已经不再年轻。

 

当然,套用老外的观点,九十岁开始一场冒险都来得及,谁规定过哪个年龄必须做哪件事情呢?可是八零后就是这么拧巴的一代人,一方面内心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那一套伦理观、价值观,依然是我们无法轻易抛弃的东西,它们可能具象为在家里独守空巢日渐老去的父母、或是天文数字一般的房贷、亦或是怀里刚刚出生的有着天使般笑颜的儿子女儿……

 

【不甘心的“后青春期征候群”】

 

在按部就班、安分守己的日常生活之余,我们总渴望去改变什么,或是经历些别的什么。这种状态,姑且称之为“后青春期征候群”吧。

 

说到这里想起了前不久在社交网络上备受好评的某护肤品牌广告,它把镜头瞄准了那些不再年轻的单身女性,她们的父母急着让女儿早日出嫁而去人民公园相亲角,而这些女性的心声则是,“不结婚我也可以过得很好”。平心而论这支广告的确做得蛮好的,但我始终觉得它的“靶子”找错了,矛盾点不应该是结婚或者不结婚(这两种选择本身就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已婚者固然不能歧视未婚者,反之,未婚者也大可不必抱着我不结婚我光荣的心态),而应该关注这些女性真实的心理状态。

 

以我愚见,在如今并不年轻的单身人士中,属于“后青春期征候群”的应该不在少数,换言之,他们还没有确定自己想要过怎样的人生,需要怎样的人生伴侣,自然没有办法那么快settle down(安定下来)。与其强颜欢笑告诉别人“我很好”,不如让全社会逐渐接受“后青春期征候群”的存在。人生的进程越到后来越能显示出多样性的魅力,早先是大家都统一的十二年中小学教育、大学四年(或五年)本科教育,在此之后,无论是二十几岁成家立业,或是四十多岁依然“不着调”,各自有各自的人生节奏。而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

 

近来文艺青年很喜欢引用穆旦的诗句:“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可是,我们真的甘心于普通生活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赵翰露 题图来源:新华社 题图编辑:朱瓅  编辑邮箱:zhongchanhuati816@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