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市场解码 > 文章详情
2015年,创新每年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可达2-3%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卫群 戚颖璞 2016-04-23 00:50
摘要:中国创新的实现机制可分为四类:满足客户需求为主的客户中心型,降成本提效率为主的效率驱动型,与新技术合作并产业化的工程技术型,旨在创新、突破的科学研究型。

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上海制造业转型和经济升级?如何利用好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下称:UNIDO)和上交会平台加快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步伐?如何走好“中国制造2025”的道路?4月22日,在上海举行的UNIDO主题日暨技术贸易国际论坛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热烈探讨。本次技术贸易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该论坛是仅次于上交会开幕高峰论坛的又一项重大活动。据统计,出席论坛的观众超过500人。

 

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颠覆性创新”

 

2015年国务院正式提出要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那么“中国制造2025”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来自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的王喜文指出,“中国制造2025”就是通过生产、设备、供应链管理、能源管理四个方面的智能化,实现产品的大规模定制。

 

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市场竞争、资源与环境和成本三个领域遭遇挑战。“中国经济必须从资源驱动向信息驱动转变,”王喜文说,但是,中国智造不是单纯复制外国的工业4.0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研发、标准化和行业组织下功夫。”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成政珉副院长指出,中国创新的实现机制可分为四类:满足客户需求为主的客户中心型,降成本提效率为主的效率驱动型,与新技术合作并产业化的工程技术型,旨在创新、突破的科学研究型。“目前,中国在后两个实现机制上相对欠缺,中国科研投资加大的同时,尚未看到相应成果,”成政珉说,“不过这也给了中国改进的空间。我们预计,到2025年,创新每年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可以达到2-3%。”

 

“双创”不仅要扎根国内,更要“走出去”

 

“中国制造2025”并非一句口号,落实到上海企业又该如何?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胡寿根指出,知识和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无论科研院校还是企业,都是通过人来创造价值。GE中国研发中心战略创新与合作总监张冰提出了实现制造业转型的三大具体措施,其中包括数字化基础,即减少90%的企业资源规划;释放大数据,优化采购和生产效率;开展智能工厂的建设,其中包含同步设计与制造两个环节,实现智能传感驱动,优化供应链。

 

本届论坛与会者还对时下最热门的“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热议。外交部副部长、南南合作促进会会长吕新华指出,要实现万众创新不仅要扎根国内市场,更要“走出去”,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UNIDO所倡导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模式,能够积极促进上海创新中心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UNIDO贸易、投资与创新司司长伯纳多·卡尔萨迪利亚-萨米恩托最后表示,“通过UNIDO网络和上交会平台,能够进一步促进上海在投资促进和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邮箱:wu-che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