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分享至:
 (5)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友明 2018-12-21 06:26
摘要:从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说,改革开放都是一场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立足新时代,对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出部署,必将对统一全党全社会对改革开放战略抉择的认识,更好地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形成共同愿景,增强改革内生动力,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产生重大的历史和现实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这一论述,将改革开放在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这场革命以伟大觉醒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改革开放是党面对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趋势,面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看似简单的判断,实为伟大的觉醒。

 

回首中国历史尤其近现代史,一个有长达5000年文明史、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泱泱大国,自明清以后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闭关锁国政策,在西方竭力寻找新航线、拓展海外殖民,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之时,明朝政府将七下西洋、当时世界最强大的郑和舰队烂在了海里,带来的大量资料被付之一炬;当俄国彼得大帝化装成海员赴西欧学习造船和军事技术的时候,康熙大帝却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讲,“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盲目自大、“天朝上邦”意识,将自己隔离于风起云涌的世界大潮之外,最终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不得不进行被动的开放。中华民族正如拿破仑的描述,是一只长睡不醒的狮子,“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自此以后,一次次资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一次次割地赔款,一次次被动开放,凝结为一部不堪入目的悲惨历史。

 

随着十月革命的礼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建国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围堵,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大大限制了对外的开放与交流,在发展模式上学习和照搬苏联经验,片面追求生产关系上的“纯而又纯”,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历史的教训教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以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伟大的觉醒,“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正是这一伟大的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树立起了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个里程碑。

 

改革开放这场革命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形态有社会制度的角度,即一定经济基础和相应上层建筑相统一的角度。同时,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形态,还有生产力和技术社会形态的角度,按照这个角度,人类社会迄今大体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信息社会等。此外,马克思还从人的发展角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等。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社会制度都是以一定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力的主体化、人格化就是人民群众,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都是完全一致的,都需要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那些方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如恩格斯1890年在致奥•伯尼克的信中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就需要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和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就是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

 

改革开放这场革命是全面而深刻的变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改革发端于经济领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因此改革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这其中也包括人们思想认识领域的转变。比如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由“一大二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发展到今天的“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思想共识。再比如在开放国内市场上,由过去的封闭保守,发展到现在的“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思想共识,主动举办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向世界开放国内市场。

 

当然,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说,改革开放都是一场革命。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编:王多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